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廣東梅州劉姓客家人的祖先是誰?

廣東梅州劉姓客家人的祖先是誰?

《潮梅劉氏族譜》:“鐵三郎公,號念五郎,妣程氏,移居四川保寧縣。”像這樣的記錄,各姓的族譜還可以找到不少,這裏只能摘錄壹些,以示例證。

清王朝建立之初,由於四川連年戰亂、災荒、瘟疫,致人煙稀少,生產雕蔽。清政府遂采取“實川遷移”的辦法,下令移湖廣(今湖北、湖南兩省)人民入川。其時居住在粵東地區的客家人由於人口膨脹也跟隨湖廣人入川。自此以後,粵東部分客家人開始陸陸續續向四川遷移。當然遷入四川的粵人,除梅縣地區之客家人外,亦有其它地方如粵北、閩南地區的客家人。四川向稱天府之國,在自然經濟年代,在那裏謀生較易。入川後,皆能安居勞作,繁衍生息。關於梅州地區客家人遷川之史實,我們能在殘存的古籍譜諜中找到其記錄。下面就

引壹些族譜記錄,予以證明。清雍正年間,政府在今梅州地區置嘉應直隸州,下轄當今之梅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五縣(稱嘉應五屬,後來又劃入大埔,遂稱嘉應六屬。豐順是解放後才劃入的)。嘉應州今稱梅州市。

五華縣:五華《李氏族譜》:“十二世祖君茂公,妣嚴安人,生四子:秀榮秀華秀清秀錦。三房(秀清)裔孫移居西蜀”。“十三世祖秀錦公,妣謝安人,生二子:先聞先闈。兩房子孫移居西蜀”。

五華《巍氏族譜》:十二世庭槐公,十三世昆端公,遷四川成都西門街,生八子,於本處(指原籍)葬銀牌”。五華《徐氏族譜》:(粘坑明謹公房)“第七世祖達省公三子德尊,康熙五十八年己巳歲,遷四川瀘州杉丁市壩。”又(粘坑明諒公房) “第九世捷相四子捷遠移居四川,(捷遠)子:“儀(之)長子敬行,雍正五年,移居四川順慶府鄰水縣徐家壩。

平遠縣:據平遠縣吳敬軒教授撰寫的《兩親六壹雙壽恭述》壹文中說:“清初他省移民入蜀,相望於道。吾族健者,亦多驅車入蜀。至道鹹間,居成都邑溫江、新繁、郫、灌、崇寧等處。所雲川西壩者已數世矣。”又另壹文《吳氏源流考》:“吳吉甫公長子五四郎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五(子)念五所傳平遠東石畬腦等處壹支吳氏。自乾隆以至鹹,同間,亦多遷移至四川新繁、灌縣等地。”

興寧縣:《興寧曾坑陳氏族譜》:“康乾時,其族人遷居四川的實達八九十丁人。計十壹世有紹堯、俊元等十壹丁;十二世有衛臣、天錫等三十壹丁;十三世有國興、德林等三十六丁;十四世有振緒、庚粹等十壹丁。其各丁隨行子女妻妾,尚不在內。” 《興寧東門羅氏族譜·宗支譜》:左壹房昱公系:“(二十壹世)僑壽,移居四川涪州石家沱,後裔繁盛。”又“(二十壹世)福壽移居四川涪州石家沱。”

《潮梅劉氏族譜》:“鐵三郎公,號念五郎,妣程氏,移居四川保寧縣。”像這樣的記錄,各姓的族譜還可以找到不少,這裏只能摘錄壹些,以示例證。

我們再看看四川客家人所撰寫的族譜中,有關其宗族來源的記錄。他們以懷念祖先的心情,寫下了他們先祖遷蜀之詳情。四川新都《陳氏族譜》:“孫等不揣譾陋,將祖父遷居事業,纂修壹二。……自粵省興寧,移遷川蜀桂湖新都縣。……第十壹世祖俊元,字子進;元配羅氏,生二子:佐臣、佑臣;繼娶何氏生儀臣、信臣。子進帶家眷於康熙六十年辛醜歲正月二十六日,在老余窩屋起程,移居上川住。子進自己又於雍正三年乙巳歲回來,冬月內到老余窩;有男羅氏生佐臣、佑臣,於雍正丙年歲三月十六日壹齊同移上川住。十壹世祖俊垣,字煥章。於雍正四年丙午歲正月二十八日,帶家眷在榕樹塘屋起程,移居四川。第十壹世祖俊巍,字子鐸,於康熙六十年辛醜歲,正月十八日,在榕樹塘屋起程,帶家眷移居上川。”四川《張氏族譜》(現存成都市龍泉區山泉鄉張隆司家):“更推乎近代,迨我始祖資公由閩遷粵,都於長樂。”(今廣東五華縣)。

四川《黃姓譜序》(手抄本,現存西昌縣南寧區黃聯鄉黃永儒家):“城公自江西省南豐府轉遷贛州府瑞金縣葛藤都立業,以後遷梅州……龍川……揭陽石坑……長樂沙坪。於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八起身,遷移四川省寧遠府西昌縣黃蓮陂大中壩立業。”下面再引壹些有名望的社會學家、學者的有關敘述:著名英籍華裔作家

韓素音在她所著的《傷殘的樹》中,就有如此述說:“我的祖先姓周,來自廣東省梅縣。……我的祖先

在十五世紀時定居梅縣,移居四川大概是1682年到1710年之間,第壹代祖先。

那個小商販到四川後,就改行種田,先是當雇工,後來成了壹個小佃農。那是在成都以西郫縣。”曾任藍田師範學院教授的社會家羅榮宗先生撰述:“先世居興寧下烏池,……十壹世啟岐公,遂遷蜀,初家瀘州衣錦鄉新橋頭。至十五世彰公,於道光二十二年,復由瀘州徙居榮昌安富鎮,子孫在此聚族而居……至今仍保持客家語言,子女婚姻。亦以客家人為對象,生活習慣,尚有客家人的意味。”根據史料,四川的客家人,多數是由廣東遷去的,而從嘉應州遷去的為數不少;儀隴客家人多來自粵北,威遠客家人來自粵東之龍川(黃姓、崔姓)和五華(周姓),成都市郊客家人,來自興寧、梅縣和五華等縣。(以上均指壹部分,非指全部)據客家研究專家羅香林教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之調查統計可知,四川無純客住縣,但非純客住縣有:涪陵、巴縣、榮昌、隆昌、瀘縣、內江、資中、新都、成都、華陽、新繁、灌縣、郫縣等。這些縣的客家人多數是由梅州地區遷去的。當然,肯定其他縣亦有客家人的居民點,不過,手邊沒有具體資料,不便妄述。

末了,我把幾年前在四川的壹次邂逅寫在下面以作本文的結束。1997年初夏,偕妻遊罷四川峨嵋、樂山大佛後,回到成都小息幾天,擬到重慶作三峽遊。在成都,利用片暇之時,在住地附近轉悠,看看當地風土人情,吃些地方風味小吃,我倆壹路操著客家話邊說邊走。在壹商鋪前,壹老者忽前來用很地道純正的興邑客語與我交談。聽到鄉音,分外親切且驚奇。問及何方人士,答成都人,再問其幾時到成都,仍能保持此地道的興邑客語。答其“公白”(曾祖),“公太”(高祖)落居於成都六七代了。言談中知其所居之地為壹客家居民點。人們在家操客語,在外則操川語。日常飲食仍喜歡客家釀豆腐,紅燜豬肉等等。據他說,他的阿公(祖父)曾進過,他們的祖上是由興寧坭陂遷去的,到他父親這壹代就沒回過興寧祖居地了。祖屋向東向西,小地名為何也不知了。由於我們與他只是旅途偶遇,浮萍相逢,沒作進壹步詳細長談。但已足使我難於忘懷了。

返韶後,查閱自己多年積累之資料,遂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