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季羨林先生

關於季羨林先生

這些是我知道的,請接受。

季羨林生平及部分作品簡介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學術巨人和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這位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輩子壹直壹邊翻譯,壹邊創作,對語言、歷史、文學理論都十分關註,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都有濃厚的興趣。我是典型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

-生活。

痛苦的童年

季羨林,本名季,原名祁玲,1911,山東清平縣(今臨清市)小村莊官莊人。這個縣幾乎是魯西最窮的縣,官莊村是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季羨林家幾乎是全村最窮的。季羨林出生後,家庭仍然極其困難。他壹年吃白面粉的次數有限,只能吃紅高粱面餅。沒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鍋裏燒水腌制。壹年四季都吃這種泡菜。

好在季羨林只在老家待了六年。六歲時,他離開了父母和家鄉,他的叔叔帶他到濟南上私立學校。季羨林當時沒有好好學習。他玩得多,學得少。我對普通課不感興趣,但對小說情有獨鐘。書桌上有四本書,但我讀的是《龔澎案》、《齊桓公傳》和《西遊記》的《三國演義》。這時,我也開始學習英語。那時候英語對他來說是很神奇的東西:那些曲折,像蚯蚓爬行的痕跡,居然能發出聲音。

縱觀季羨林的童年,從壹片灰黃開始,貧窮、單調、刻板、倔強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

在濟南讀書

季羨林十三四歲就去了濟南當地的三流學校正義中學。季羨林還是不愛學習。他對班級和老師的關註遠不如對蟾蜍和蝦米的興趣。每次考試,好的可以考三四個壹等生,差的只能考前幾個二等生,永遠是班裏的尖子生。

在正義中學待了三年後,15歲的她考上了山東大學附中,後轉入山東濟南高級中學。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學老師胡業品。季羨林從他那裏什麽也沒學到中文,只有壹件事,就是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胡也頻上課只講無產階級文學。

負面清華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剛吃飽飯的家庭的人,唯壹的目的和希望就是搶壹個“飯碗”。當時社會上能出“鐵飯碗”的地方只有三個:壹個是郵局,壹個是鐵路局,壹個是鹽務稽查所。這三個地方都在帝國主義者手裏。在半殖民地社會,只要手裏有碗,努力工作,就會有飯吃。

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的家人希望他高中畢業後能搶到這樣壹個“鐵飯碗”。高中畢業後,我報考了郵局,可惜沒考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進入了大學。出國方面,季羨林認為清華比北大好,所以選擇了前者而不是後者。

在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對他影響最大的有兩門課:壹門是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壹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學心理學》,是選修課。陳和朱二石教授的兩門課程,使季羨林終生受益。1934,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畢業,德語專業。

清華大學畢業後,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煥武找人遊說季羨林回母校當中文系老師。當時季羨林除了這條路別無選擇,於是在1934的秋天上了濟南高中。

在德國十年

當壹名普通的中學教師,遠不是季羨林的夢想。他渴望出國留學,在1935的夏天就讀於哥廷根大學。

季羨林認為,在他壹生60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他的學術研究不是始於清華大學,而是始於德國哥廷根大學。

季羨林在哥廷根的十年間,窮書生只有時間和書。學校孤獨安靜的環境正好給了他壹個前所未有的學習機會。這期間他壹般看兩種書,壹種是關於梵文、巴利文、土火羅的,壹種是關於中文的。這期間,除了星期天和節假日,季羨林都要讀書,對當時世界上的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的研究有個大概的輪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研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留校研究。

1945年秋天,季羨林從哥廷根去了瑞士,等待回國的機會。

在北京大學教書

65438年至0946年春夏之交,季羨林回國。通過陳寅恪的介紹,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之和代校長傅斯年接受季羨林到北京大學任教。北大圖書館的書雖然很多,但是關於季羨林的專門研究範圍的書並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真的是虎落平川,即使他有武功,也沒有用。季羨林雖然對古印度語言的研究戀戀不舍,但又無所適從,只好做些翻譯工作。

從1946到1950,季羨林撰寫了《柳宗元錢驢資料考證》、《儒林外史資料來源》、《從中印文化關系談中國梵文研究》、《佛教對宋代理學影響舉例》等壹系列著作。

然而好景不長。從1950到1956,季羨林和北大的同事都陷入了會議和批評的漩渦。“批評除了寫文章,就是開會,開會和批評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沒有天天開會。詩人馮至套用李後主的話,寫了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會上妳知道多少?“這說明了我們當時的心情。”季羨林曾回憶說。

在此期間,季羨林並沒有停止寫作,仍在進行學術研究,如《歷史學家的又壹新任務》、《馬克思印度事件年表導論》、《隨意創造雙音詞的風氣必須停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等。

牛棚歲月

從1966到1977,這幾天讓季羨林回想起來就像壹場噩夢。這十年,季羨林除了開會,被“打倒”,被關進牛棚,被批判,被痛打,沒有時間和心情搞學術研究。後期被分配到東語系辦公樓和學生宿舍看守門房,收發信件和報紙,發電話。“作為壹個‘賤民’,我坐在門房裏,時而忙碌,時而無聊。我真的不願意讓寶貴的時間白白過去,我在努力找事情做。經過深思熟慮,我終於想出了壹個好主意:翻譯古印度兩大史詩之壹的《羅摩衍那》。”季羨林回憶道。季羨林當時需要的就是這種拖很久的工作,目的只是為了趕走寂寞。至於出版,他想都沒想。

學術之春

1978,學術的春天來了。“在這種非常好的政治氣候下,我個人好像從冬眠中醒來,心情前所未有的好。”季羨林感慨道。在此期間,季羨林研究了印度史、中印文化關系史、印度佛教史,翻譯和研究了梵文文學作品,著有《西遊記》中的印度元素、《羅摩衍那簡論》、《大唐西域記》的現代翻譯、《土火羅阿三十二相》、《古印度糖的制造和使用》、《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著作。

季羨林認為,從上述著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壹生是翻譯與創作、語言、歷史與文學理論相結合的壹生,對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是典型的“雜家”。“我以為自己成了‘聖人’,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現在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我好像真的有些‘雜細胞’。現在環境早就變了,我還在抓東抓西,還在樂此不疲。我能否認這個事實嗎?我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和意願。我怕我最後會成為壹個‘聖人’。”季羨林說。

-壹些作品

學術的

《大事頌》中限定動詞的偏離,中印度語後綴-am向-o和-u的轉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利王子的因果報應》的各種不同版本的土霍洛文,古印度語的隨筆。

翻譯

沙貢達羅,五本書,尤麗波士,羅摩衍那和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說。

散文和傳記等。

朗潤文集,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記,德國留學十年,讀世界心。

編制

東方文化整合與四庫全書目錄系列

-最喜歡的中國文學。

《史記》《世說新語》《陶淵明詩》《李白詩》《杜甫詩》《李煜詩》《蘇軾詩》《納蘭性德詩》《儒林外史》《紅樓夢》。

記者把周的女兒稱為《紅樓夢》中的周。她說,她把季羨林去世的消息委婉地告訴了父親。她父親聽後非常難過,寫了壹首詩轉發給本報發表,紀念兩人的友誼,始於1950。

雖然是“短暫的相識”,但這幾年季羨林過生日,周經常去為他慶生。據周記載,1950年,周翻譯了季羨林的《列子與佛經的關系》壹文,發表在第六卷1951。

賽瑞卡”,當時,周非常尊重季羨林的學識。不僅如此,季羨林的人品也讓周嘆服。周在2005年出版《我和胡適先生》壹書時,就想用季羨林的壹篇文章作為序言。季羨林的話很感人。”我沒有任何條件,只是希望能幫到妳。"

5月19日,古歷醜年,驚聞季羨林先生喪亡,贈小詩壹首,以表哀思。

●周

主人關心雲上的人,五月的風是悲傷的,夏天是突然寒冷的。

中國文學和道教的中流砥柱,運河通向天竺梵天和禪宗。

我已經向王先生致敬很久了,那麽誰將開始翻譯呢?

手還鮮素,別讓淚染簡。

弟子朋友緬懷季羨林——

坦誠透明,他的“心很大”

“告訴妳吧,他的死不是壹般的突然。我們正在為王先生的百歲生日做準備。他出生於1911。按照中國的傳統,他是百歲老人。這樣的嘴怎麽能讓人回頭?”正在去醫院路上的季羨林的弟子、《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錢文忠嘆了口氣,要求記者把問題限制在簡短的範圍內。紀老的生平、學識、氣質、軼事都不能短,但他的親人、朋友、弟子、後輩常常這樣形容紀老——“來者不拒,去者不糾”。他的生活沒有尖銳的追求,就像他帶著自己的貓在校園裏走來走去,從容淡定。

永遠保持本色。我曾經被學生認為是看門人。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臨清“五世同堂的特困戶”家庭,從小在棗林裏“拾棗”長大。雖然在德國待了十年,但他“沒有沾染任何洋味,壹生都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氣息。”20年前,壹個剛報北大的學生,把當時已經是北大副校長的季羨林當門衛,讓他照看行李。

與季老關系密切的新華社記者唐師曾回憶說:“我第壹次去他家,他坐在壹堆像錢山壹樣重疊的書裏。桌上堆的各種參考書比我還高,裏面有筆記和卡片,讓我肅然起敬。我冒失地向後靠在沙發上,碾過了壹群熟睡的貓。他在吃飯,我朋友看到幾十年來,紀老每天淩晨4點工作到晚上10,簡直不可思議。”

稚氣的長眉毛,爺爺

《季羨林談國學》的主編劉小慧稱季老為“長眉毛的爺爺”這時候,紀老師刷了壹下眉毛,滿臉羞澀。紀老像個孩子壹樣可愛。“他愛貓,可以和妳聊很久的貓,告訴妳他的貓在他的稿紙上撒尿。去年春節,他穿了壹件紅色的衣服,笑著稱之為‘小夥子和姑娘’,因為書記穿了壹件綠色的衣服。有壹次讓他和榮譽證書合影,他很開心,然後還不忘說‘我表演完了’。”

來者不拒。

紀老歡迎任何來醫院的人,請他寫壹個書名,壹兩句鼓勵的話。“他對人彬彬有禮。雖然看不清楚,但他遇到人總是微笑著把手拿開。有時候他很不喜歡壹些人,就是不說話。他的視力只有0.1,有時候看到他躺在那裏簽名都會心痛。”劉小慧說。

“他每次寫的都比妳問的多,不會比妳問的少。他就像我的壹個親戚。我願意和他討論很多事情。比如我想出壹本書,我只是跟他談了壹下想法,他就題詞了。今年6月3日下午,我跟他說我想寫壹本關於珠江故事的書,紀老替我寫了《珠江故事》。這成了他給我的最後壹個作業。”唐師曾說。最近,季羨林還成為了中央電視臺《快樂學國學》的學術顧問。劉小慧說,嵇老對媒體和來看望他的客人“非常愛面子”。唐師曾說,我每次住院,吉老都不停地和妳說話,直到秘書說:“唐納德,妳話太多了!”

坦誠透明,他的“心很大”

劉小慧說,賽季新人之後,可以跟著壹句話走,走的人不會糾正。“他不會把上面的榮譽當回事。他的生活並不完美。哪怕是德國姑娘的風流韻事,哪怕是最近羅生門壹樣的字畫門,他都淡定。”季羨林曾在病榻上的《雜記》中寫道,我應該辭去“國學大師”、“學術帶頭人”、“國寶”三個頭銜,“三項桂冠都得到了,給了我壹個自由。身上的泡沫被沖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開心。”另壹方面,唐師曾說:“他想把事情搞清楚,他永遠不會感到困惑。如果他清楚的話,他可以過去。他心胸寬廣。要不是他心大,他也活不到這麽大的年紀,精神上也保持不了好的狀態。在我眼裏,他從來不像個偉人。他是壹個完整的人,坦率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