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子基本處於同時代的先秦諸子是
與孟子基本處於同時代的先秦諸子有荀子。荀子(約公元前286-238)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學者,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又是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荀子的《勸學》與《禮記》中的《學記》同為先秦儒家教學論著中的代表作,它們猶如我國古代教育寶庫中的雙璧,相互輝映。《學記》側重於總結教的經驗,《勸學》則側重於研究學的原則與方法。我國今日的教學論,研究教的方面多,研究學的方面少,而我們的學生很需要學習上的指導。因此,研究《勸學》及《荀子》壹書中有關學習的論述,對我們有實際的借鑒作用。《勸學》開宗明義地提出“學不可以已”,又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以此比喻人只有不停頓地學習,才能使認識不斷深化,達到新的高度。後來,“青出於藍而勝於_”,已成了膾炙人口的格言,說明學生只要努力學習可以超過老師。荀子認為學習的目的和作用,在於培養人的德操,改變人的素質,鍛煉堅定的意誌和信念,他以壹根直木經過加工變成圓輪為例,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得到改造。他說,壹個人如果能夠不停頓地學習,廣泛地學習,就能使自己具有淵博的知識,如果經常以自己所學的道理,隨時檢驗和考察自己的言行,那就不僅能增長自己的才智,而且會使自己的行為沒有過失,使學問和品德得到發展和提高,並可以“上為聖人,下為君子”。荀子從“人定勝夭”的唯物主義思想出發,在教學上提出了“假物為用”的光輝命題。他在《勸學》篇中說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決)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思是說利用車馬的人,腳走路不壹定比別人快,但是可以走出千裏以上;劃木船的人,水性不壹定比別人好,但是可以渡過江河;有學問與道德的人並非生來就與別人不同,只不過是善於利用前人積累起來的知識而已。荀子還以自己的實踐經驗,說明“假物為用”的道理。他說:我曾經成天苦思冥想,比不上壹會兒學習的所得;我曾踮起腳跟望遠方,比不上站到高處看到的廣博;站在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而遠處的人容易看見;順風呼喚,聲音並沒有加大,而聽的人聽得清楚。因此,人必須善於學習,善於學會利用前人已經積累的知識,才能學有成效,有所創新。來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