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說法:來自佛教。據《佛誌》第三十八卷記載,北齊文宣帝天然林保護元年(550年),詔入宮講涅槃經,尊為佛教徒。佛教徒的名字以此開頭。同時,薩滿被視為統壹系統(僧官)並統治天下僧尼,也被尊為國師。但根據唐法麟《論辯》卷三《為佛》的記載,似乎北周就已經有了佛的稱號。
宋·潘智《佛史》卷四十三記述了佛師稱號的由來,說:“自古以來,重沙門之德者,必尊其位,稱僧錄、僧制、法師、佛師。如果妳是正確的,妳將不會是壹個附庸,妳會在寺廟裏得到壹個很高的座位。如果是,那就合適。”所以壹些學德兼備的高僧,往往被當時的皇帝奉為國師。
然而,佛教的這壹稱謂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人簡史》卷中“石國”壹文說:“西域之法重人,善惡皆有之。昨天尼子信了婆羅門教,國王封他為國師。內學三藏,達五明,皈依全國。這是張思。”中國阿含經《輪王經》第十五卷記載,沙立定生為王時,佛教婆羅門巡行國界,……這是婆羅門為佛的例子。《三僧集》卷十壹《摩訶力傳後記序》中也有記載:九百年前佛陀圓寂時,壹位印度異端理論家想阻止巴連佛國王供奉三寶,於是來到了王公國。王立即招募國內學者來攻克這壹異端邪說。王及其臣民很高興,即與全國人民視為國師。《慈氏傳》卷四也說:印奪軍為師,品學兼優。莫傑托國王非常敬重他,於是派特使邀請他成為國師。
佛教東傳後,西域也有了國師的稱號。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西域教頭王密地訪問長安,他的佛學老師Ku莫巴羅提隨他壹同前來,呈上壹本胡俞的《大般若經》(三僧集摩訶壺羅剎波羅蜜多經抄本序)。另壹個和尚,莫言(的父親,從印度來到龜茲,娶了他的妹妹王,生下了羅施),聰明而認真,不管他的相位,他都出家了。聲名遠播、受人敬仰的龜茲王從城郊出來迎接。請做壹個佛教徒(《鳩摩羅什傳》卷十四《三個和尚的故事》)。此外,漢代高僧也是當時西域的老師。如隴西高僧,深諳儒家經典,精通數術,是西域芮芮(又名匍匐或柔然國)的佛教老師,俸祿三千戶(《高僧傳》卷八《法宣傳》)。
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許多高僧開展活動,佛教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當時很多高僧雖然沒有佛門的稱號,但卻受到貴族和王公的信任,被稱為家師、門師等等。尤其是在北朝,自北齊文宣帝以來,歷代君主往往以佛教徒為宗教領袖的稱號。魏受薩摩亞人的師禮,孝文帝稱講師道鄧為“我的老師”,北涼舉曲孟勛拜,後趙和石虎拜佛圖城,前建拜,後興拜鳩摩羅什,都相當於壹個佛教徒的禮遇。當他在北齊到達文宣帝時,他被更正式地稱為佛教徒。元代法鴻寫的《帝廟碑》(1321)說:“古之君王皆有師於天下,唯道存在,而無類。”於是,以佛圖誠為師,秦以羅氏為師。夫二君子之師也是人,以其知足為國,以其言足以興邦,以其德足以表率,以其道足以褒揚教化,所以尊而行之,不以黨之術。”(《佛史》卷二十二)。
南朝陳帝曾以天臺為菩薩師,帝亦以為菩薩師,故有時稱其為佛教徒(《僧尼簡史》卷二)。隋朝時皇帝英明(早年親南越王,修習佛理三昧,隱居鐘山),楊迪皇帝多次上書,故想請問法是什麽,禮是國師(《佛傳》卷九)。
當唐高祖充滿智慧時,他也被稱為佛教徒。唐朝三百年間,很多佛教高僧被尊為國師。禪宗的魔術表演持續了武侯、中宗、宗瑞和玄宗,都被命名為佛教。嵩山老僧惠安,叫老安佛,鐘會叫南洋佛,芷玄叫武大佛,無業的叫達達佛。在密宗中,金剛之身死後,他成了壹個開悟的佛教徒。不空為皇帝灌頂,賜名智者藏傳佛教。
凈土宗有南越法昭為代宗時代國師。華嚴宗程觀於貞元十五年(799)入宮講明華嚴宗旨,德宗賜其涼佛稱號。法藏被命名為康藏佛教。祖賢在《龍興年譜》卷十五中說:“我釋之盛,非盛唐之盛,三百年以德為天下之主者,不能為全。”從以上數字來看,這種說法是符合事實的。
五代時期,雖然有戰爭,但那些割據的小國,依然流行給高僧封號。西蜀後,大師賜其無業封號為聖僧,吳越王以天臺德紹為僧,南唐以文隋為國學導師。福建王以鼓山為聖。
宋代佛教是禪宗的鼎盛時期,很多佛教高僧都有封號,但沒有國師的稱號。然而,日本天臺宗高僧成勛在宋代訪問了中國,並前往開封府見宗申,開封府授予他“善智大師”的稱號。寂後葬於天臺山國會寺,建塔名曰“日本善智佛家塔”(《日本佛教研究》第264頁總預定)。
遼朝信佛,很多僧人擔任朝廷高官。《契丹國誌》卷八說:“(興宗)特別強調浮圖法,有二十僧在拜三公三司兼作政令。”崇熙十八年(1049),名僧費濁在京師錄為僧,清寧二年(1056)升為春暉法師。他的老師是著名的燕京豐福寺榮源國師。別號程遠,著有《刪繁就闕四部法註詳集》十四卷、《柯》三卷,名曰子薩滿,煙臺豐福寺特護,中學大師(《豐福寺勝達拉尼石樓》、《遼史補》十六卷)。
到了晉代,佛教徒的名字更明確了。《大金國誌》卷三十六曰:“浮圖之教...在京,佛師、帥府、僧錄、縣、都綱,稱為那威。.....佛門,北京舊居,有王者之師般的尊嚴,主有時也拜他。拿著紅袈裟,去廳上問計講學,與南朝等。”
元朝的國師擁有政教大權。由於朝廷過於偏袒喇嘛,造成諸多流弊。《元史·勞傳》記載了當時禦史的權力,說“是郡縣土著之地,官員分職,由禦史領導。.....陳帥以下,亦必有僧和俗和軍民之分。於是聖主之命,與聖旨並行於西土。.....雖然皇帝的後妃都是因為受戒才被供奉的。.....其徒驕橫,新月滿地,驕橫如焚,伸向四面八方。”中元年(1260),始祖忽必烈以帕帕(1239,1235-1280)為導師,被授予玉璽,統壹佛教。至元六年(1269),賜新蒙古字(又稱八思巴字),升為皇帝大寶大王,並賜玉璽。至元十七年(1280),四十二歲(或雲四十六歲)病逝,皇帝深感悲痛,賜“大聖受教於,帝下壹人輔佐,大聖達德普覺,大寶王,西傳佛教大宗師”(《歷代佛說》卷三十二)。元初,設立佛學總院,任命佛學大師負責佛學僧團和西藏事務。同年,學校更名為鄭玄學院。後來被西藏喇嘛特賜或追授為禦用大師、佛學大師、三藏佛學大師、啟蒙佛學大師的更是不計其數。元代有九位漢僧被尊為國師,世祖時期以海雲國師(1202-1257)最為著名。海雲是著名的海豹,祖籍陜西顧嵐寧遠。他孤傲清高,備受朝野器重。卓希言在景慶壽寺。當王子出生時,他通過拜訪海雲的佛教徒墨錠而出名。沈寂之後,在燕京建塔;元初建都時,監軍計劃破壞海雲國師塔,兩雉重合,皇帝欲上其塔。雲帝:海雲,出家人,築城圍之;高僧之德,永不磨滅(其行為詳載於近幾年在京出版的《燕京壽寺西殿王婉清海雲禪師碑》、《蒙古周年》、《歷代佛祖通誌》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承宗在五臺山修建大萬盛祐國寺,請首任方丈開山。加羅巴皇帝推薦洛陽白馬寺方丈去學蔡文和尚(號中華,1241—1302),而且成功了。萬修是金元時期第壹流的禪學人物,深受楚材等名將的皈依。雖然他在佛教史籍中並不被稱為佛教大師,但元代日本高僧袁紹所作的《山東靈巖寺Xi庵禪師道行碑文》中說:“大宋萬於(修?)佛師之下,有學亭總裁,第三次繼任其燈,歇息。”毫無疑問,宋萬是元朝的國師(《日本佛教交涉史研究》第98頁)。知止三年(1323),天目山頂峰明本禪師沈寂,被封為普嬰大師。明本延祐四年(1317)在湖州住幻影居時,寫下了幻影居的清規,在《續藏》壹書中稱為普英佛學幻影居的清規。
此外,雲南大理的左立也被元朝封為國師。左立,滇西人,來京治手疽,被封為國師,回大理(《典史集》卷壹)。
明初,朝廷為加強與西藏等民族的聯系,仍沿襲元制,將喇嘛封為“禦師”、“國師”,但聲勢不如元朝。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上書西番、圖凡民族首領,於是有官職者進京受任封侯,以風俗治之;以元朝皇帝南嘎巴藏布為盛世佛寶的佛學大師,賜玉璽、彩幣。自然就有壹些僧人被封為悟佛和贊王、釋王、大乘王、如來王,都是奉了金旨,要在30歲的時候帶領族人進貢。永樂五年(1407),西天高僧哈力瑪,被封為西天大佛如來,在佛教上領導天下。他的弟子羅羅等。,都被封為大佛老師(《古今圖書集成》卷六,佛教部,中考)。六年,清朝頭魯翻和尚來朝貢,他被封為壹個充滿慈悲智慧的普通佛教徒。八年間,佛教高僧免四吉被尊為純善妙助之師,班丹藏布被尊為純情大助之師。十三年,同樣被授予Uszang稱號的釋迦牟尼,也是作為壹種奇妙的感覺而失落。永樂以來被加封的西藏喇嘛包括五位闡釋者、闡釋者、輔佐者、護持者、褒揚者,以及兩位住在西方的佛教弟子、九位得道的佛教大師、十八位得道的佛教大師(載於魏源《吳聲集》卷五《福綏藏史》)。
唐太宗天順元年(1457),僧銜被降:法王降為太上皇,太上皇為太上皇。成化四年(1468),魏源、康等人寫了壹篇訓誡:“今遇僧,有佛、佛、法王之名,儀態、護衛多於諸侯。.....國內很多人習慣教和尚糟蹋貴的,希望送回國。”成化十二年(1476),大學士等人又寫了壹篇文章《陳》說:“遊手好閑的和尚,往往成為佛門大師、佛教徒、法王等。,並給他們金銀印書。它有死,徒弟繼承,也求建塔。兩者皆侵占朝廷財物,應予取締。”所以法王、佛、佛的稱號都被廢除了。到了烏宗,又見到了喇嘛。鄭德二年(1507),慈恩、能仁、護國寺禪師晉升為禪師,大賢治所居竹為開悟禪師。鄭德五年(1510),武宗自稱大清法王,學梵語,背範靜,更得國師。世宗信奉道教後,佛教老師的尊稱很少(《佛教部會考》卷六)。但穆宗隆慶三年(1569),闡釋者、闡教者、輔教者三王仍有朝貢,按洪武制度(明史卷331)令其朝貢三年。
明朝漢僧只是在弘熙元年(1425)才獲得光山宗師的稱號。《明史·外史·季芳傳》說:“武定人世子廣智、洪武師奉命向烏藏、邦哥、尼巴、狄永塔四國各派遣兩名使節。在永樂,他讓我們去迎接老師哈利瑪。
六朝以後,偏愛西關僧人。“英宗嗣,加西天。此外,成化和尚在破曉後,以巫術被封為法王、國師,後被調任為民國師(《佛教部》卷六)。《萬歷》中還說,漳州仙雲石室的和尚喬雲,因為超度給了慈禧太後(西方讀《龍功夫大師傳》),被封為龍功夫大師。然而,從易《喬雲律師塔明》(論《靈風宗論》卷八至卷二)的角度來看,喬雲不過是壹個精通戒律修行的僧人,並無佛門之銜。
清初,先人敬禪僧。順治年間(1644-161),對天性乖巧、木訥陳道、美玉的人,給予紫衣和敬稱。漢普頓被稱為明覺禪師。慕辰被稱為弘覺禪師(尤喜堂集序和清代八指禪詩都稱弘覺禪師)。玉林原稱大覺禪師,後稱大覺普濟禪師、大覺普濟能仁禪師,俗稱玉林禪師。他是清代漢族佛教唯壹享有佛教大師稱號的僧人。清代雖是喇嘛教復興時期,但喇嘛被任命為國師的情況並不多見。青海阿嘎旺·羅布桑·查拉旦,清初入藏,受教於五世拉薩喇嘛等。據信,十四世張甲叫圖克圖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進京見清聖人,在內蒙古多倫諾爾修建惠宗寺(東寺,皇寺),並使其在內外蒙古傳教。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大宗師普覺廣慈金印”。雍正年間,清世宗在惠宗寺(田春調查內蒙黃教)西為第十五世張嘉建立殷珊寺(西寺、清寺)。清初的皇帝對喇嘛的封號非常謹慎。乾隆專門做了壹個《喇嘛說》,刻在雍和宮的四塊石碑上,上面寫著:喇嘛,又名黃教,元代開始興盛,延至明代,被任命為欽差和國師。康熙年間,我只封了史壹章,此後壹直受到攻擊。註:我的王朝雖然推行黃教,但是沒有壹個人崇拜禦主的稱號。但康熙四十五年,張家呼圖克圖被封為啟蒙佛教徒;雍正十二年,張家被封為普善廣慈大和尚,松竹寺方丈。
雖然在乾隆時期,張家佛門受到了極大的禮遇,但張家似乎並不太關心政治。據清代李親王所撰《小婷雜錄年譜》(嘉慶年間出版)記載,乾隆三十七年,在西華門設關(滿文藏經閣),命張家佛家掌管,借助達天運筏,取得滿文抄本,編集部分五線譜,使其翻譯成經,壹收就是十余年。喇嘛黃教的高僧張家佛,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皇帝根據司法部的案卷,試圖通過下令司作出判決,司聯手回復:這個國家的大政方針,應該由皇帝和大臣們商量,不是外人所預料的。直到清朝末年,張家雖然是世襲佛教徒,但實際上只在蒙古和西藏從事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