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是藝術之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範圍。今天的民間仍然流傳著許多有關舞蹈起源的傳說。
景頗族著名的節日祭祀歌舞“目腦縱歌”有壹個歷代相傳的起源傳說:藝當時只有天上才有歌舞。據說有壹年地上的百鳥應太陽公公之邀到天上去做術
詞客,參加天上舉行的“目腦縱歌”,由此百鳥學會了唱歌跳舞。它們很愉快貝地回到了地上,之後公推學得最好的孔雀做“腦雙”(意為領頭的),聚在:壹起跳了起來。正好被景頗族的祖先臘貢紮夫妻看見了,便偷偷默記下來,人傳給了世人。從此“目腦縱歌”既作為歌舞的節日,也作為祭祀民族祖先的日子流傳於世。至今“腦雙”仍須戴孔雀羽毛,以紀念孔雀的功勞。
侗族也有壹個傳說:過去侗家沒有歌舞,後來到天上討來歌舞,但在回糧人間的路上,又不慎掉進了龍潭。多虧壹只水獺下龍潭幫他們取了回來,才有了歌舞,才有了“踩歌堂”這個節日。
古老的東巴舞譜《祭什羅法儀跳的規程》中,記下的第壹個舞蹈是《舞的起源》。經文上說:“遠古的時候,在人類生長的豐饒遼闊的大地上,三百六十個東巴還不會跳舞。這時,米利達吉海(傳說是人類最早見到的海)長出壹株葉細如發的樹苗,叫赫依巴達樹。樹梢上棲息著大鵬、獅子、飛龍三個勝利神。跳舞的方法和本領首先是由它們三個從住在米利達吉海的金色神蛙那裏學來的。至於金色神蛙,它的舞蹈本領又是從住在十八層天上的盤珠薩美女神(納西族傳說中智慧美麗的歌舞女神)那裏學來的。三百六十個東巴跳的舞蹈最初就是來源於這裏。”類似的傳說還有很多,至今依然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