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仿寫的好處

文言文仿寫的好處

1. 讀文言文的好處作文600

從小學起,我們便開始接觸文言文,但那時只是“小和尚念經”般搖頭晃腦壹陣。真正開始學習文言文後,我才覺得感觸頗深。

文言文裏,我看見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背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守著壹片內心的寧靜,向往那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讓人們的心也隨之壹次次褪去冗雜,沈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許多美景於他們的筆墨之中。酈道元的《三峽》,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為我們真實的再現了那些驚心動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聳峙,壹切的壹切,似乎美得無以言表,卻真切地印在白紙之上。文言文是話中的畫,所有的畫也都展現在話中。交相輝映,讓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壹句壹句的“話中畫”襯得五彩斑斕。

可是,無論文言文語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卻仍讓人覺得學著不容易。

也許是為了積累,課本中每篇文章幾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規律和用法畢竟和白話文不同,有時讀起來都很吃力,更何況要背呢?另有壹點,雖有言道“濃縮的都是精華”,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深,讀了好幾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寫景,還是爭貶時潮。

不論美還是難,卻也是有趣的。有時在這裏看見壹個“之”字,表示“什麽什麽的”,可是在另壹處就說不通了,於是馬上想另壹種解釋。如此反復幾次,竟悟出了幾點規律。有時能自己讀懂壹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體味情感;小說的揣摩要從細節入手;戲劇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詩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現的思想內涵雖較難懂,但只要稍得點撥,便能找到文中妙處,亦會感嘆:古文之美,古韻之雅,莫能及也。還有那許多田園情趣奇聞軼事,只要三五筆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壹幅幅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或詼諧、或深邃、或簡約、或豪放,總之文言文能夠讓人在文字的苗圃裏采擷更多,有時甚至會流連忘返。

文言文,“讓我歡喜讓我憂”。我學文言文,體味到的樂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這只言片語中體現,意味深長,常常讓人感慨萬千。

2. 什麽文言文是寫讀書好處多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宋學士文集》)

註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為什麽。(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①[原文]頃歲②,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③,嘗乘間④以文字問之。雲:“無他術⑤,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又壹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見之。”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 [註釋]①本文選自宋人蘇軾《東坡誌林》。②頃歲:年初 ③歐陽文忠公:指歐陽修,文忠是其謚號,公是尊稱 ④乘間:乘機 ⑤術:方法 ⑥工:擅長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過錯。

[譯文]某年初,孫莘老結識了歐陽修,曾乘機拿寫文章的事向他請教。歐陽修說:“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勤奮讀書並經常寫文章,自然會有長進;但是世上壹般人的毛病是練筆的機會很少,還懶於讀書,而且壹篇文章寫好後,馬上要求它超過別人,像這樣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點也用不著別人指出來,自己多練筆就能發現了。”歐陽修把他寫文章的經驗告訴別人,所以(我認為)特別有意義。 [簡析]勤讀書,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質量,此外別無蹊徑。文學大家蘇東坡,才華絕世,飲譽古今,猶能這樣重視別人的成功經驗,並引為良訓,足見他治學的嚴謹、刻苦。由此,它給了我們—個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壞與讀書的勤懶、練筆的多少,有著密切聯系。

原文:陸友仁蘇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壹鬥為率。公深以為疑,使子弟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壹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壹大白。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壹鬥不為多也。”

譯文:蘇子美為人豪放不羈,喜歡飲酒。他在嶽父杜祁公的家裏時,每天讀書,(他邊讀邊飲酒,)以喝完壹鬥為限度。杜祁公(對此)深感懷疑,就派家中年輕的晚輩去偷偷察看他。正聽到子美在讀《漢書?張良傳》,(當他)讀到張良與刺客偷襲行刺秦始皇,刺客拋出的大鐵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車上(這壹段)時。他突然拍手說:“可惜呀!沒有打中。”於是滿滿喝了壹大杯酒。又讀到張良說:“自從我在下邳起義後與皇上在陳留相遇,這是天將我送給陛下呀。”(蘇子美)又拍桌子說:“君臣相遇,竟如此艱難呀。”又喝下壹大杯(酒)。杜祁公聽說後,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壹鬥不算多啊。”

3. 學習文言文有什麽好處

學習文言文能體會到了文化美感。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壹些文言文(包括古詩詞),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學生修養,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有利於將來成為壹個氣質高雅的人。壹個對古代文學有壹定基礎的人,在實際工作中會有得體的表達和行動,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讓人充實,不輕浮。

了解古今詞匯的關系,擴展語言知識,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壹脈相承,例如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語的來源出處、確切含義和演變過程,也就能夠準確無誤使用成語詞匯。所以學習文言文能使我們的語言簡潔明快,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文言文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我國許多現代大作家由於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語言修養,靈活地運用古典文學裏固定下來的詞、短語或語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文學大家的。

學習文言文能借鑒古代名家寫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寫的詩文,無論是立意、構思、取材、剪材、用典、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以及敘事、寫景、記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視文章的意境、結構和語言,通過文言文學習,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對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國有影響的文學大家無壹不精通中國古代文學的。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國文化的底蘊始於古代文學,學習文言文,閱讀古文能使人切實接觸感染到中國的氣質。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讀不懂文言文,也就讀不懂古代文獻,所謂繼承、吸收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同學們學我國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簡單的工具書就能讀懂。我們能理解領悟漢唐詩文,甚至能讀懂甲骨和竹簡時代的文章。可是英國人要讀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亞的原作,非得專家借助厚厚的工具書才能弄明白,中學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4. 語文默寫的好處600

背誦,是壹種古老的語言學習方法,也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之壹。宋代學者陳亮雲就說過:“童子以記誦為能。”鄭板橋在《自敘》中也曾說過:“人鹹謂板橋讀書善記,不只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壹書,必千萬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可見背誦的重要性。

壹、陶冶情操 勵誌磨心

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是經歷歷史文化沈澱,久經考驗的名篇,誦讀、理解、記憶這些詩文有助於學生陶冶情操,勵誌磨心。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過程中,對文章的風采格調,脈絡層次,語言表達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潛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會貫通。我國著名作家謝冕就曾說過,欣賞詩歌“不單是了解詩人的情感活動,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

二、增強理解 改善記憶

在我國古代,學生集中識字以後,就開始誦讀經典文章。學生學習主要靠自己在“誦”上下功夫,朝夕吟讀,直至背誦,文章讀順口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從而達到無師自通。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那麽熟讀成誦就更便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書義,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分析、理解能力,對生活自然有了正確的觀點、態度。

三、培養語感 提高表達

朱光潛先生的學生回憶先生教育他們要重視背誦時說:“作那些支離破碎的語法練習,倒不如精選精讀幾篇經得起仔細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詩歌,把它們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自己的營養,這樣就會培養成敏銳的語言感。”背誦就是具有這種特殊的功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朗讀背誦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語言材料的重要形式。朗讀背誦的心理活動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它要求眼到、心到、口到、耳到。學生在朗讀背誦過程中,多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了,就能認真觀察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使用語言材料,自然能取得培養語感的功效。因此朗讀背誦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其中的精彩片斷,文章的精妙之處自然爛熟於心,語感能力從而得到加強。

四、死記活用 提升寫作

人們常常給背誦扣上壹個“死記硬背”的罪名。孰不知背誦還能提升寫作能力。幼年的莎士比亞要在天不太亮的時候,就到學校坐在課桌前去,念拉丁文,背拉丁文,也是用強迫記憶這壹套。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維在談及語言的學習是說到:“學語言有壹個從“死”到“活”的過程,“死”的東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會“活”。死記硬背到壹定程度,便會“死”去“活”來。所謂“死”就是原始的語言積累,創建個人的語料庫,語料豐富了,壹旦掌握了運用技巧,就能隨意提取,運用自如,“死”的語言材料變“活”起來了。”這樣寫起文章來當然得心應手。

古今中外文學史上許多名家之所以能夠寫出橫空巨著與背誦有著莫大的關系。著名作家和學者錢鐘書於1933年移居上海,在私立光華大學外文系任講師,兼任國文教員。當時錢鐘書和同事顧獻梁住在壹個房間,顧獻梁正在讀著壹本外國文學批評史,錢鐘書說:“我讀過這本書,不知現在還記不記得。妳隨便抽幾段考考我。”顧獻梁聽了以後,半信半疑,特意找了幾段比較難的段落讀了個開頭,讓錢鐘書接著背誦。結果是每壹段落錢鐘書都能流利地背出來。還有剛剛過世的巴金先生,他10歲的時候就可以將《古文觀止》裏的200多篇文章背誦下來。幾十年過去了,他在晚年的時候說,他之所以後來成為作家,寫出了那麽多的小說和散文,全靠當年那200多篇背誦的文章墊底。可見提升寫作水平,背誦是必不可少。

綜上所述,背誦是語文學習中的壹個重要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提高語文水平的壹條捷徑。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背誦,多背壹些詩文打好語文基礎。

望采納喲

5. 文言文的特點50字

壹、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壹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壹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匯,在文言裏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壹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註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壹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註,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