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書上說彈歌、彈竹、續竹、飛土是黃帝所為。
據考證,這是壹首接近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音節押韻詞早已存在。想必在文字出現之前,繞口令就在我國勞動人民的口語中萌芽了。
繞口令的產生和發展
處理好了,就能產生非凡的音韻美。這讓壹些人想到了找規律,練發音,訓練口語表達。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壹些音同韻的單詞組合起來,故意拐彎抹角,變成壹排壹排的句子,教孩子認字背誦。
有些聲音洪亮、別扭、幽默,不僅孩子喜歡,很多年輕人也喜歡。這樣,壹個人唱或者幾個人和著唱,就在民間口耳相傳,流傳開來。在傳播過程中,人們不斷對其進行修改、加工、豐富和完善,使其更類似於幽默歌謠,更具趣味性。
至於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訂者是誰,人們根本沒有關註過。所以,哪個繞口令是誰的作品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