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丁原第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設周閑郡。
三國時屬吳國,駐縣,後改為縣,但何時遷址已無從考證。
西晉時,位於龍剛縣,屬桂林縣。東晉時,龍剛縣位於邊境沿線。
唐貞觀四年(630年)設立龍水郡,先後屬越州、龍水郡、益州,由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在該市及鄰近地區先後設立了吉米溫泉州(下轄2縣)、吉米周帆(下轄3縣)、吉米蜀昆州(下轄5縣)、吉米林州(下轄4縣)。廣化三年(900),郡設雅山、東溪兩縣。
五代十國時,龍水郡初屬楚,後屬南漢,屬益州,由州治。
宋初沿唐設龍水縣,淳化五年(994),柳州漕縣劃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劃歸宜州、清遠府,為府、州,為清遠軍駐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宜山郡為清遠軍民安撫部,為總督。至元十六年(1279),屬清源道總經理,治所。大德元年(1297),隸屬清遠南丹洞軍民綏靖部,任巡撫。
明朝洪武元年(1368),宜山縣屬清原府,由官府管轄。次年屬清遠府南丹溪洞軍民綏靖部,為總督。次年,是清遠,是府。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先後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四個巡檢司和龍門土樓。弘治五年(1492),宜山縣永定、永順、永順副都督案分析。
清代宜山縣屬清原府,由官府管轄。康熙五年(1666),大曹、懷遠、東江3檢司被廢。雍正七年(1729)對新城土縣、窖灰二裏、永定土司清潭、南翔二裏直隸廟縣的功過進行了分析。同年,龍門土屋遷址龍門檢署(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廢棄)。道光五年(1825)廢止副都督永定之訴,光緒三十年(1904)廢止都督永定之訴,宣彤二年(1910)廢止都督永順之訴。
民國元年(1912),宜山縣廢棄,設立清源府,直屬廣西省會。民國二年,清源府廢棄,改為宜山郡,屬柳江路。民國十五年,柳江路廢棄,宜山縣直轄廣西省會。民國十九年,廣西劃分為12民兵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兵區。民國二十壹年,廣西12民團區合並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隸屬柳州民團區。民團二十三年三月,廣西八個民團改為八個行政督察區,宜山縣隸屬行政督察署所在地柳州督察區。民國25年6月165438+10月,廣西設立玉林、清遠兩個行政監察區。宜山縣屬於青原區,是地區部所在地。29年3月,廣西行政督察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為第七區,行政督察區專員和保安司令辦公室設在此。民國三十壹年四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七區合並為二區,宜山縣隸屬二區(柳州區)。民國三十六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特區,宜山縣為第十特區,特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宜山縣人民政府於2月27日成立,1949,縣屬清苑區,清苑區辦事處所在地。1950年2月,清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所在地宜山區。7月1958,宜山區並入柳州區。1965年7月,河池區成立,宜山屬河池區。1971年,廣西各區改稱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鎮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52號批復,原河池地區宜州市直轄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由河池市管理。
宜州市2003年行政區劃壹覽表(7個鎮,12個鄉,2個民族鄉:清源鎮、三岔鎮、羅溪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湘北鄉、六合鄉、三合鄉、平南鄉、羅東鄉、艾山鄉、太平鄉、龍符瑤族鄉等
2005年,三河鄉並入六合鄉,更名為劉三姐鄉;艾山鄉、太平鄉合並為清源鎮;拉裏鄉並入北衙瑤族鄉;拉浪鄉並入龍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