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如願以償”,卻也有些無奈的意味在裏面。於我而言,漢語是最好的選擇的同時,也是唯壹的選擇。
小學壹二年級時,家裏有壹本彩繪的《唐三百》。彼時我還停留在“只認拼音不認字”的階段,雖說幾乎天天都翻,卻只是當圖畫書來看,然後自己再拿筆描壹遍插畫,僅供畫圖之趣了。最後倒也不枉翻了兩三年,還是記住了幾首詩。這也算是我最早接觸的“文學”。
雖然有這樣壹點兒開端,可那時候我光顧著玩了,沒有“續上勁兒”。
直到高中時候的語文老師——張先生上課時給我們講了壹個概念,叫“文字感知力”,就是所謂“能感受壹段文字寫的好不好。”有了這個認知之後我才逐漸接觸文學,而這時已經是高二了。
最開始看的是“宋詞三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文鑒賞辭典》然後逐漸接觸更多的體裁和作品。慢慢地自己也開始“照葫蘆畫瓢”,嘗試寫點東西,雖說難登大雅之堂,不入行家之眼,可進步是實實在在自己可見的。
後來上了大學。我悲哀的發現壹個問題:很多時候,老師在舉文學作品的例子之前都要問壹下我們讀沒讀過。而在我這裏,“讀沒讀過”的問題變成了“聽沒聽說過”。和同學們比起來,我就是“孤陋寡聞處其間,大有慕艷意”。學識障礙既然限制了我的聽課,那就“頭病醫頭腳疼醫腳”,我開始逐漸接觸壹些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也還有壹些人文社科類的書。自己也經常練練筆,研究寫點東西。
多年來我壹直記得愛因斯坦的那個小板凳的故事。愛因斯坦做了個小板凳,老師說: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板凳面嗎? 愛因斯坦回答有,然後拿出了之前做的兩個板凳。 所以我也是“附庸風雅”,把自己寫的東西叫《板凳集》。當然了,我並沒有出版的想法,只是給自己看的,讓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就像海明威說的:
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後來覺得既然總是研究寫東西,何不順便靠文字賺點外快?然後我就到很多平臺去看那些點擊量比較高的文章是怎麽寫的、寫的是什麽。總結如下
1.有“兒女情長”“逸聞八卦”類的:
“這個是渣男”“那個是渣女”,“某某離異or分手or失戀了”“前男or女友balabala……”
2.有“幹貨教學”類的:
(這個需要有壹技之長)
3.有“知識解讀”類的:
需要大量的閱讀量、知識儲備和自己的思想與見解,而且要說的讓人信服
4.最後,還有壹大類,就寫 “性” 的
此類文章尤以開頭“xx上床了、懷孕了、墮胎了”未開頭、為主題、為核心,然後配上幾張“香艷的圖片”,隨後閱讀量往往就破千破萬(深刻揭露人性的點擊量)
總結之後,我自問:
這些東西我寫的出來嗎?——不能。
那除了2、3以外,它們寫的好嗎?——我並不覺得好
可是人家寫那些玩意就是賺到錢了啊,對比壹下我想寫的東西、我能寫的東西就是 沒人看,不入流, 所謂“ 狗屁不通 ”也不過如此吧?
不寫這些東西,還可以找壹些征文的平臺去投稿,投壹些文學性強壹點文章。了解了很多平臺之後,我發現他們要的文章都是要求“謳歌偉大時代”、“贊美偉大祖國”、“歌頌風雲人物”壹類,這讓我想起了有壹種詩體叫“老幹體”,就是壹種弘揚“紅色”的題材。而這類歌功頌德的題材壹般都是深諳套路與世故老黨員老幹部,所以叫“老幹體”。如果要我寫這類的吧……又令面露難色……
那還剩下壹種可能性,寫小說或寫書。害,可是現在水平還不夠。想走文學的道路並不簡單,作為普通人把這個當成副業搞壹搞還好。我年初的時候就想過怎麽才能寫出好作品來,思來想去,我覺得最根本的壹點就是先學會“ 觀察生活 ”。壹切的文學創作都是根植於現實生活與客觀世界。明白了這壹點之後,我就經常會去觀察、留意身邊的事物,會探究壹些平日裏“司空見慣”的現象的本質原因。這使我產生了壹種“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的感覺。
其實早在選這個專業之前我就思考過,我這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的東西到底能幹嘛?想來想去,還是無法突破現有的認知層面
百無壹用是書生,說的應該就是我吧? 或許到最後發現:學完這個專業出來,跟普通人沒啥區別,或許別人還會點生存技能、糊口方式,而中文專業……壹言難盡……
外行人經常會說:誒妳學中文的,文采肯定好吧?來寫個對聯、寫個詩、寫個散文、寫個小說、寫個xxx......
? 這時候我只想……
抱歉,中文專業不是培養作家的,中文專業不是培養作家的,中文專業不是不是不是培養作家的。
外行人:那中文專業到底學的是啥?不寫東西還能幹啥?
考驗我對中文專業理解的時候到了……
我覺得中文專業同很多理工科的專業壹樣,也是個系統的學科。首先背的東西多這壹點不提了;其次有壹點很重要,就是要學習文學的理論體系,為此要涉及到美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精神分析、人性論、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各種主義;再者是各種文學史;最後還要……這個以後再說……
另外,就目前來說我對於漢教沒有認同感,我更傾向於漢語言,只想純粹的學習研究漢語。
其實不管漢教也好還是漢語言也好,都是中文專業,就是個看書的專業。最起碼如果不看書的話連課都聽不懂。看書看的是什麽?要我說就是所謂的: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而我這半年來看書的最大感受就是……
書怎麽越看越多?
書怎麽越看越多
書怎麽越看越多?
看著自己的書單裏的書目像個青春期少年個子壹樣在瘋長,讓我有點哀怨(手動吐血emoji)
說了這麽多,還是回到核心問題上來
學習完中文專業有啥用?
其實,要我現在回答,我會說:
我的悲觀還來自於,據大數據顯示,漢語專業已經連續兩年是失業率最高的專業之壹了。這個專業真的好混,反過來也真的難以精通、精深。如果沒見識過那些雙壹流高校裏中文系學生的所接觸、學習的東西,那對於這之間的差距真的是不敢想象的。這壹個個層次鋪展下來,我的水平得落到九霄開外去了。
想了這麽多,其實也沒啥好想的。腳踏實地謀發展才是硬道理,優於過去的自己還不夠,更需要社會與他人的認可才行。半年來蹲在家看了三十本書,偶爾觀察生活寫點東西,在bilibili看專業課的教學(足不出戶進入北大的課堂)。所以就是盡量選擇充實自己。 妳如能在春天種下種子,到了秋天自然會結出果實。
最後以壹首詩作為結尾吧,我很喜歡這首,感覺寫的真實。
? 致中文系
? (白寅)
妳必須是靜悄悄地
在全校最古舊的壹幢樓裏
在別人發飛信的時候
用筆
壹個字壹個字地寫明信片
妳必須是揣著饅頭夾榨菜
在別人逛步行街的時候
坐在陰涼的山北
看整整壹天的紅杜鵑
妳壹定要在草坪上開班會
卻在教室裏化裝跳舞
妳壹定要在咖啡館裏爭論乾坤陰陽
卻在中央廣場上佇立
走神
妳肯定在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
滿以為可以把天空塗藍
然後可以盡情地享受
落花時節的悲切
月上柳梢的激情
不料在大二的時候發現
這個世界上除了林黛玉和柳宗元
還有孫思邈和弗洛伊德
於是妳跑到圖書館把所有的藏書
看完了前言和後記
結果在大三的時候
終於知道妳會寫的妳想寫的妳能寫的
都已經在發黴的書裏裝著
因此,妳咬牙把所有的日記和作業
付諸壹炬
以致在大四的時候
妳什麽都不能給老師留下
只好回到壹年級的教室
去聽過去忘了聽的課:
最後妳畢業了
留下了喝空了的酒瓶
帶走了壹肚皮的不合時宜
別人為了醉而喝酒
妳卻為了喝酒而醉
別人為了戀愛而談愛情
妳卻為了愛情而談戀愛
別人認為讀書能夠掙錢
妳卻認為掙錢能夠讀書
別人認為人生是壹場夢
妳卻認為夢是人生壹場
終於
當別人寧願坐在寶馬裏
為自己而哭的時候
妳還能沈醉在音樂廳裏
聆聽著《梁祝》哀曲
妳突然發現四年裏
什麽都沒有學會
只學會了
為他人
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