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過去的書頁用刀子割開?

過去的書頁用刀子割開?

妳說的是毛邊本的書籍

毛邊本指不將書邊切齊而裝訂起來的書刊 從

其發展軌跡來看 應是平裝本的衍生物 具有原生

型的裝幀風味 它的款式主要有三種 常見的是 三

邊毛 即 天頭 上切口 地腳 下切口 翻口

外切口 都是毛邊 也有 兩邊毛 的 只裁 天頭

的 叫 天齊地毛 僅切 地腳 的 曰 地齊天毛

有資料顯示 毛邊本並非我國 祖傳 而是壹

種舶來品 早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在歐洲和

日本就流行過毛邊本 專供饋贈之需 且內容並不

限於文藝作品 因為毛邊本是書的原生態 邊裁邊

讀 別有壹番讀書的快感和情趣 因此深得紳士 淑

女們的喜愛 視其為壹種優雅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

閱讀文化而風行歐洲 並迅速流傳到其它國家

魯迅於上世紀 20 年代初將毛邊本從日本介紹

到我國 究其原因 除了他個人對書籍的裝幀設計

情有獨鐘外 還與他早年負笈東瀛 較早接觸毛邊

本有關 另有壹個重要的原因 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則是 五四 運動初期新文學勃興的需要 魯迅作為

中國新文學的偉大旗手 是極力反對舊文學 提倡新文學的。而傳播新文學的書籍,其內容的更新,必

然導致裝幀形式的改變而有別於古籍, 只有這樣,

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

將毛邊本從日本移植到我國,並自稱為“毛邊黨”。

因為魯迅先生的大力提倡,到 20 年代中期,毛邊本就大行其道 不僅魯迅著作都有毛邊本 其他新文

學名家中 周作人 郁達夫 郭沫若 林語堂 冰心

葉靈鳳 施蟄存 許欽文等大家都有毛邊本問世 當

年幾家以出版新文學為主的書店 如北新 光華 大

江等 都發行了大量的毛邊書籍 以致新文學作品

的毛邊本成為了 20-30 年代文化景觀中壹個突出

的亮點 甚至成為了新文學的代名詞 在社會上產

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個時期的毛邊本 至今仍被研

究新文學的學者和收藏者所珍愛-------毛邊本略談 鄧 彥

略說毛邊書

時間:2010年01月13日 00:34:51 來源:臨海新聞網

所謂毛邊書,也叫毛邊本,就是印刷的書裝訂後,“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魯迅語)。看書時,需耐心將書頁壹壹裁開,頁邊毛茸粗糙,曰故毛邊。

毛邊本始於歐洲(感覺中,總覺得這古老的文化應該是我們老祖宗的,其實不然,原來的感覺是錯覺),是西方書籍文化的壹種體現。後傳至日本、中國。中國毛邊本的“始祖”據說是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說集》,魯迅對毛邊本情有獨鐘:“書籍不切邊,我也是作俑者之壹。”“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像沒有頭發的人——和尚或尼姑。”他早年的著、編、譯,無壹不是毛邊本,後來連編的雜誌《莽原》、《奔流》、《語絲》等都采用毛邊的裝訂形式,其毛邊書因不合大眾閱讀習慣在書店難以銷售,他也不同意對書籍進行裁切,足見魯迅對毛邊本的癡迷和鐘情程度。——沈文沖編著的《毛邊書情調》中《中國百年毛邊書刊知見錄》輯錄了百年中國出版印制的毛邊書,***分三輯,所錄書刊主要包括書名或刊名、著作者或編譯者、圖書類別、出版社及出版時間、序跋、開本和書刊的封面設計、題簽等項,其中專門有壹輯為“魯迅編”,收錄魯迅著、編、譯書籍60種。——由於周氏兄弟的鼓吹和實踐,自上個世紀20年代中葉起,毛邊本大行其道,我國新文學的許多大家名家的作品都出過毛邊本。

真正的毛邊本的規格是,只裁地腳(下切口),不裁天頭(上切口)和翻口(外切口)。裁了下切口即地腳,書容易立在書架上。不裁天頭和翻口的毛邊書的特點、用意,筆者看了壹些相關介紹,不外乎有以下這些:

壹是把贈書對方當知音看待,相信壹定會裁開看;

二是圖書經過精心切割之後,往往喪失了原有的趣味,而閱讀時用裁書刀自己動手裁書,邊看邊裁,讓讀者有壹種短暫等待的喜悅,使讀書人在讀書的同時又多了壹份樂趣和雅致;

三是有說是書店不讓讀者蹭書,要看書嗎?就買吧,所說有過分的,甚至連目錄也會做入毛邊,不讓讀者瀏覽;

四是表示是新書,“不肯裁切,所以表其為新書也。”

五是讀書需靜心,裁壹頁看壹頁,也不失為靜心之壹法;

六是書看久了,書會汙損,頁邊尤甚;倘是毛邊,裁去其“毛”仍然不損內容,不失其新,使書舊貌換新顏,常讀常新;

七是毛邊本尺寸稍大,裁開後版面留白較多,寬松、有閱讀呼吸的空間,更可在空白處作讀書筆記;

八是最重要的壹點,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書經由手工裁開,翻口由原來未裁時的光邊變為毛邊,質感發生了變化,毛邊書表現的是壹種樸素的、原始的、落落大方又參差、錯綜的殘缺之美,是闊大、粗獷和渾厚之美。唐弢先生說:“我覺得看蓬頭的藝術家總比看油頭的小白臉來得舒服。”“樸素,自然,像天真未鑿的少年,憨厚中帶些稚氣,有點本色的美。至於參差不齊的毛邊,望去如壹堆烏雲,青絲覆頂,黑發滿頭,正巧代表著壹個人的青春。”又稱是“拙的美”。張阿泉:“毛邊本是壹種不事切割的審美情致……淡淡妝,天然樣,方兼備讀與藏的雙重價值。”而“現代文化,觸外皆是精美的浮躁”。

很有意思的是,喜愛毛邊書的壹族被泛稱為“毛邊黨”,喜愛毛邊書的人常自稱為“毛邊黨員”或“毛邊黨徒”或“毛邊黨人”,積極提倡並癡迷毛邊書的魯迅被稱為毛邊黨“黨魁”,唐弢、周煦良、鐘叔河、黃俊東被稱為毛邊黨“四大金剛”,之外,又排出了八個“護法使者”:錢伯城、林辰、姜德明、龔明德、董橋、陳子善、余章瑞、謝其章。——說得上是文壇的佳話和趣話了。

在大眾閱讀時代,毛邊本當然影響正常的閱讀,據說當年《域外小說集》在市場上就遭到冷落。在當代,毛邊書多為文人墨客少量制作、有的還限量題簽鈐印編號用以贈送友人,為愛書人的把玩,在圖書市場公開發行少之又少,由此,毛邊書,特別是早年的版本現今成了收藏界的熱門之壹。

毛邊書,是少數愛書、讀書、藏書、著書的文人學士的壹種雅好,追求的是悠閑的心境,雅致的情懷。秋禾說:“所謂毛邊書,其實是連勁風也翻閱不動的那種書。它是與世人叫嚷的‘信息時代的閱讀’背道而馳的東西,貴在把玩,講究沈潛,融入的是人的情意,鑒賞的是書的韻味。那是壹種真正書與人、物與我、情與意交融,甚至於可以‘兩忘’的閱讀境界。”

/lhnews/system/2010/01/13/011748361.shtml

作者:□遊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