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的研究

我國的研究

1. 明清前的研究

我國有文字記載對巖溶洞穴觀察、研究時代,最早可以追索到先秦時代(公元前221年)。1995年 [7]在查閱了大量的古籍資料後,歸納出明清時代前的研究狀況:

(1)先秦至宋元時代

①先秦時代(公元前221年):主要是對洞穴所在位置、巖石及水文現象觀察等方面的粗淺認識的記載。②漢及三國時代(公元前206—公元265年):主要是進行了洞穴探查和對洞穴化學沈積物的認識。進行了按形態的分類和命名,如命名為石鐘乳、石花、石床、石腦、石柱等。③晉及南北朝時期(公元260—594年):這段時期洞穴考察的地區和研究內容皆有空前的擴大和深入,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洞穴學發展裏程碑中的第壹個高臺階。表現為:洞穴考察地區擴大(向江南地區擴展);對洞穴多種化學沈積物定名和進行了成因描述;洞穴小氣候的初載;洞穴水文知識的增長;洞穴生物的記載;洞穴利用等等。④隋唐時代(公元589—896年):隋唐時代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洞穴學發展的第二個高臺階。這時我國第壹部全國洞穴誌《北堂書抄》問世,不僅視洞穴學為壹門獨立學科,並能深入分析某些洞穴化學沈積物的成因。⑤宋元時代(公元960—1368年):這壹時期我國第二部洞穴專著《桂海巖洞誌》問世,它是繼《洞天福地記》後的又壹部洞穴學專著,而且較後者要詳細得多。這壹時期在研究地域上,向我國巖溶最發育的西南地區延伸,特別是廣西地區的洞穴,得到更為廣泛、深入的考察。另外,在北宋仁宗至哲宗年間(公元1031—1095年)出了壹個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沈括,並把他的《夢溪筆談》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8]。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卷二十五中談到:“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又石穴中水,所滴皆為鐘乳盤孽,春秋分時汲井泉則生石花,大鹵之下則生陰精石,皆濕之所化也。”[9]這裏沈括敘述了他對洞穴沈積物成因的看法。

(2)明清時代

明清時期對洞穴探索、研究最具代表的人物,首推徐弘祖,其代表作是宏篇巨著的《徐霞客遊記》。 [7]稱:《遊記》是壹本內容廣泛、涉及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多方面的地理學巨著,其中巖溶地貌和巖溶洞穴研究、水文地理研究、植物地理研究等攀登了當時的世界高峰。其對洞穴調查研究的項目包括:洞穴位置、洞穴巖石、洞穴規模、洞穴化學沈積物、洞穴成因、洞穴氣候、洞穴水文、洞穴生物、洞穴光線、洞穴聲響、洞穴文物、洞穴分類、洞穴地名、洞穴利用等等。《遊記》的記載可謂林林總總,幾乎包括了現代對巖溶洞穴研究的所有內容。

[明]徐弘祖在對洞穴沈積物的成因記述中提到:“皆玉乳之所融結”或“石髓之所凝”[10]。提及了洞穴石灰華是由“玉乳”、“石髓”-溶液,經“融結”或“凝”-蒸發後引起的化學沈澱作用。

2. 現代的研究

現代的研究主要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來,對巖溶洞穴的研究。民國期間在較長壹段時期內只做過壹些零星工作,沒有獲得明顯的進展。

(1)改革開放前的研究

中華人民***和國建國(1949)以來至改革開放(1978)這壹時期,由於大規模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巖溶研究工作得到很大的發展。近30年來,進行了大量的巖溶洞穴調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和研究成果。1961年召開的全國研究會議,在總結以往工作的基礎上,指出了今後研究的方向。1966年召開全國巖溶學術會議,討論了巖溶學的基本問題和研究方向(筆者註:這次會議決定將“喀斯特”壹詞改為“巖溶”)。1975年召開了全國巖溶十年規劃會議,並在廣西桂林成立了地質礦產部巖溶地質研究所。這壹時期主要進行以巖溶水文地質、巖溶工程地質、巖溶地貌、巖溶發育史等方面的工作。地區上以重要水利樞紐地區研究最為詳盡,貴州、廣西的巖溶研究則在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3]。

(2)改革開放後的研究

這壹時期除了與國民經濟建設緊密聯系的巖溶水文地質、巖溶工程地質、洞穴勘測、洞穴利用等研究外。在巖溶洞穴的成因理論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洞穴探險、洞穴發現、洞穴旅遊等,隨著市場經濟的啟動,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壹時期“生物巖溶”在國內也開展了研究。

值得壹提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壹些巖溶研究中,聯合了地質基礎學科的專業人員,參加巖溶課題研究。在***同協作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壹些研究巖溶的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