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這些兵法文化到現在依舊值得學習。《吳子》是壹部繼《孫子》之後的中國古代兵法名著。
《吳子》記載著很多帶兵打仗的技巧,古籍記載著它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起編寫。 這部兵法書在問世之初的地位就與《孫子》相仿,很多人喜歡將它們叫做“孫吳兵法”,這兩部兵法書讓春秋戰國時代的軍隊管理走向規範化。
《吳子》是吳起在春秋戰國時代初期編寫的壹部兵學名著。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衛國人,他曾經為很多個國家效力。
最早他是在魯國出名,那時候他成為了魯國的壹名將軍,為魯國打過很多仗,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後來由於政治的原因他就到魏國擔任西河守,從事的還是帶兵打仗的事務,最終他在楚國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令尹。
吳起這壹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無論去到哪個國家都可以掌軍政大權,說白了他就是壹位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吳起的 歷史 地位可以和媲美商鞅、孫武等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子》這壹兵法書非常出名,大多數君主都要借鑒《吳子》裏面的思想。 韓非子也非常欣賞吳起,他在《五蠹》中對吳子的評價非常高,稱吳起和孫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優秀的軍事家也不為過。司馬遷也在《史記》中說過當時大部分軍事家都模仿孫子和吳起 。
由此可見吳起創作的《吳子》得到了很多 歷史 名人的認可,它具有非同壹般的 歷史 地位。 現在存在世界上的《吳子》只剩下六篇,但是這六篇兵書的價值也是無可估量的,裏面的道理依然值得我們借鑒。
《圖國》是《吳子》中的壹個篇章,它主要講述的是戰爭的觀念,吳起當時的思想就是建議君主對內要用品德征服百姓,對外用武力去防備敵國的攻擊。
相對於孫子,吳起主張的是以退為進,他不會像孫子那樣激進。 吳起在編寫這壹篇章的時候總結了歷代的戰爭經驗,他覺得君主管理國家要有底線,君主“尚文廢武”或者“魯莽好鬥”都會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因此想要管理好壹個國家必須要重視政治和軍事,這兩者缺壹不可,吳起壹直堅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的思想。
吳起的思想在治國方面明顯比孫子高明,國家長時間處於戰爭之中非常不利於國家持續發展,即使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失去的東西往往要比得到的好處少。 吳起對戰爭的態度就是“常勝者禍,壹勝者帝”。 很多君主在閱讀《吳子》之後就不再壹昧追求發動戰爭,《吳子》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格局影響相當大。
吳起認為戰爭的爆發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名利和內亂,他還把戰爭的性質分為五種,分別為“逆兵”、“強兵”、“義兵”、“暴兵”、“剛兵”。這些詞很好地闡述了君主打仗前的心理活動,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軍事家喜歡運用這些詞。
《料敵》是《吳子》中闡述如何判斷敵情的篇章,它記載著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制敵的辦法。
吳起在《料敵》中提出了壹個非常重要的軍事理論,這壹個理論被後世軍事家重視,它就是“先戰為寶”。 吳起對戰爭前的準備也有深入研究, 他主張先觀察敵國的外圍和地形,借此來推測敵國的內部環境;戰前必須要了解敵國的真實軍事力量,最好就是在敵國虛弱的時候再選擇進攻,這樣就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 。
其實吳起想要強調的就是戰前要通過觀察找出敵國的弱點後才能發起進攻,他在《吳子》中也列舉出六個國家的軍事情況。
春秋戰國時代能對戰爭概括得如此詳細的兵書寥寥無幾,時的統治者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去設定進攻方案。 同時吳起對軍隊管理及戰場臨時處置也有自己的壹套方法。
1.《吳子》中的《治兵》和《任將》很好地說明了如何去管理士兵與將領的方法
當時的君主用吳起的辦法去管理軍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其中有壹些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治兵》中提出了軍隊的強度並不在於軍隊的人數,要想軍隊變得更強就必須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管理軍隊的方法恰當,那麽這支軍隊的戰鬥力會上升壹個檔次。
吳起認為軍隊壹定要保持嚴格的訓練,“養兵千日用兵壹時”這個理論當今也適用,軍隊時刻都保持著戰鬥力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勝利。 吳起在此篇章中介紹了很多軍隊的訓練方法、軍隊陣型、軍隊指揮方式等等。
2.《任將》與《治兵》不同,《任將》講究的是如何選擇將領和管理將領
吳起認為選擇將領要看的是“智”而不是“武”, 士兵已經有“武”了,他們只是缺少壹個能指揮他們的人,因此將領的“智”非常重要。如果將領是個只有“武”莽夫,那麽吃敗仗的幾率非常大。
吳起在《任將》中講述了很多對將領的要求,希望君主能按照這樣的標準去選擇帶兵的將領。而且他也從中說明了壹些如何看破敵國將領的方法,《吳子》的這兩章內容讓春秋戰國時代挑選人才的制度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英勇善戰不再是評選將領的唯壹條件。
3.《應變》篇講述的是吳起處理戰場上突發情況的辦法
吳起在此篇章中強烈要求軍隊中所有士兵都必須聽從將領的命令,只有士兵聽從命令才可以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壹支紀律散漫的軍隊遇到突發情況就自亂陣腳,那麽只有吃敗仗的份。 士兵服從將領的命令非常重要,聽從指揮的士兵在戰場上有無敵之姿,絕對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吳起認為在戰場上遇到敵軍人數多於我方人數的情況,第壹時間要穩住軍心,然後指揮軍隊把敵軍拉扯到容易撤退的地段或者險要地勢, 我國近代的遊擊戰也是采用《吳子》裏面以寡敵眾的辦法 。
遇到了在險要地勢防守的敵軍,不能魯莽發起進攻,要慢慢將敵軍拉扯出來,如果敵軍繼續選擇防守,那麽就要放棄這壹次進攻的機會。《吳子》中還講述了在各種地勢中應該如何作戰,這部兵書在冷兵器時代有如此高的地位也是有原因的,它已經將冷兵器時代的各種作戰方案羅列出來了。
吳起對士兵與將領的獎罰制度非常重視,所以他在《吳子》中編寫了《勵士》,他認為適當的獎勵可以調動軍隊的積極性。 如果軍隊裏面設立了獎罰制度,君主可以達到那種發布命令軍隊歡喜,發起沖鋒軍隊樂於沖鋒陷陣,士兵將領也願意用生命去守護君主。
《吳子》整部兵法書主要論述了很多軍事思想: “對內要以品德折服將領,對外不要經常采取主動進攻,應該時常政治軍隊防備敵國入侵”;“只要把軍隊治理好就可以獲勝,在敵國面前要建立威信,威信可以讓軍隊不戰而勝”;“在發動戰爭之前要了解敵國的虛實”;“君主要看清楚局勢才能下達命令”。
這些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非常珍貴的,很多君主都要向吳起請教。
《吳子》中提出“四和”是君主治理國家和軍隊的根本 :君主的意誌要與國內人民壹致(國和);打仗時軍隊的陣型和氣勢不能亂(陣和);軍隊內部的管理要有條理,不能出現內部分裂(軍和);打仗時行動要有條理,出兵迅速(站和)。
要做到“四和”也有很多必要條件 :君主要用道義去教育人民;以道理去折服人民;君主還要以身作則。 這說明了國家的繁榮和君主的言行息息相關,從那時候起君主就變得註意自己的言行,後世的君主也會借鑒《吳子》裏的“四和”。
在《圖國》中,吳起強調了“武備”,這兩個字裏面所包含的意義對君主來說非常重要,它包含了進攻以及防守 。其實這兩個字的側重點是抵禦外敵入侵,國家的軍隊要隨時準備著才能做到有備無患的境界,進攻的前提也是建立壹支強大的軍隊。
春秋戰國時期大部分的君主都是認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們會選擇強征民兵, 吳起就在《吳子》中提到軍隊的強度不在於人數,而在於治理方法。
吳起對將領的選擇也有和君主不同的見解,服從君主命令的優先考慮,那些難以管理的就算有能力也不能選擇。《吳子》中多處以君主角度出發,因此《吳子》中的思想被廣大君主認可。
《吳子》總結了很多治理國家和軍隊的方法,吳起的思想比當時的大部分軍事家都要超前。 《吳子》中分析了各種戰鬥地形,提出了根據地形變化而變換陣型的說法,這無疑是給春秋戰國時代的君主和將領打開了壹扇新的大門。
雖然《吳子》之前的兵法書也對此有介紹, 但是《吳子》對戰爭分析的精細程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孫子》能與它壹比。《吳子》中大量的軍事理論和實戰結合在壹起,然後對這些戰爭加以分析,《吳子》的結論不止改變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局,其中有很多軍事道理到現在還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春秋》
《戰國策》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