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雖無“體育”壹詞,實際上卻擁有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記載的,比較普及的運動項目有以下八項,我們可以了解壹下。
1.圍棋,對應現代的圍棋。
2.蹴鞠,對應現代的足球。
4.射箭,對應現代的射箭。
5.角力,對應現代的摔跤。
6.木射,對應現代保齡球。
7.馬球,對應現代的馬球。
8.捶丸,對應現代高爾夫。
從上面看,中國古代並沒有專門的跑步運動項目,實際上跑步運動在古代有相對豐富的史料記載。
1、《山海經·海外北經》記錄的跑步圖騰壹樣的人物——誇父,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如果跑步作為壹個職業的話,在中國的祖師爺應該是誇父。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西周,每戰車之後必有編隊步兵隨後,為跟隨戰馬的速度,要求步兵必須要具有(負重)長跑能力。據說,當年周成王甚至用賞賜奴隸來激勵軍中步兵堅持長跑,所以,在西周跑步可能是屌絲逆襲的好通道。
3、漢代,出現了職業跟隨馬車跑步的人“伍佰”(想象壹下伍佰跑過挪威的森林吧,哈哈),“伍佰”的作用是在馬車前清場開道,也就是說他們的速度必須超過馬車。據說,漢代的蹴鞠實際是用遊戲的方法來訓練跑步能力的。
4、宋代在郵遞行業出現了急腳遞,速度也是相當快的,可以日行400裏。金代,急腳遞是壹種長途負重接力跑,每10裏至15裏為壹站,傳遞者都是健碩之人,背負文書,防身武器和雨具,而且腰懸響鈴。這些擔任急腳遞的傳遞者都是來自軍中的善跑能手,可以說是最早的職業長跑家了。日本知名的箱根驛傳,這個驛傳的漢語詞源就在這裏,驛傳的發源實在中國的春秋時期。箱根驛傳每驛間隔均為20-23公裏之間,中國漢代每驛間隔通常約為30裏(折合現代10公裏左右)。
5、元代出現長跑比賽“貴由赤”。《輟耕錄·貴由赤》雲:“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壹試之,名曰放走,以腳力便捷者膺上賞。”“在大都,則自河西務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起程。越三時,走壹百八十裏,直抵禦前,俯伏呼萬歲。先至者賜銀壹餅(錠),餘者賜緞匹有差。”也就是說,這項比賽有兩條線路,壹條是“東線”,由河西務(位於今天津市武清區)起跑,到皇城大內結束,全程約62公裏(相當於超級馬拉松了)。
對於跑步記載最詳細的,當屬《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我們節選了下面三段文字:
1、原來這戴院長有壹等驚人的道術;但出路時,書飛報緊急軍情事,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來,壹日能行五百裏;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壹日能行八百裏:因此,人都稱做神行太保戴宗。
2、次日,起個五更,趕早涼行;拴上甲馬,挑上信籠又走。約行過了三二百裏,已是已牌時分,不見壹個幹凈酒店。
3、(起點梁山)當日戴宗別了眾人;次早,打扮做承局,離了梁山泊,取路望薊州來。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作起“神行法”來,於路些素茶素食。在路行了三日,來到沂水縣界。
對何為“甲馬”有很多考證的文字,無有定論,不過這些詳細的文字記載可以讓我們相對準確的推斷出戴宗的配速。
速度=距離/時間。
我們從上面三段文字來做壹個推算。
壹、古籍中關於“裏”的記載以及“裏”的長度推定
《春秋·谷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壹裏,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壹。”
《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壹百裏。
先界定宋代的“裏”的長度,宋代的“裏”,《水滸傳》記錄宋朝的事情,成書於元末明初,中國歷史上“裏”的長度界定相對模糊,也正因為如此,不像“丈、尺、寸”那樣變化較大。有壹個相對穩定通用的說法是“三百步為壹裏”,《小爾雅·廣度》篇中載:“跬,壹舉足也;倍跬謂之步。”所以古時所稱的步,相當於現在的兩步。按照丈量標準的“不緊不松”,壹“步”可以取1米,那麽,宋代的1裏略等於300米。
用百度地圖測距,樓蘭古城遺址離西安的實際直線距離是1960公裏,而漢書記載是6100裏,折算之後,可以得出,古代壹裏約等於1960/6100*1000=321米。
用百度地圖測距,樓蘭古城遺址離玉門關(陽關)的實際直線距離是450公裏,而漢書記載是1600裏,折算之後,可以得出,古代壹裏約等於450/1600*1000=281米。
考慮到古代測量的準確度,我們根據這三個推算,將壹裏取值為300米。
二、戴宗跑步速度的推算
1、按《水滸傳》第壹段文字記載,
戴宗慢行日行500裏,實際上距離是150公裏(300米*500),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時計算,每小時的速度是12.5公裏,配速為4分48秒每公裏。
戴宗快行日行800裏,實際上距離是240公裏,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時計算,每小時的速度是20公裏,配速為3分鐘每公裏。
2、按《水滸傳》第二段文字,“三二百裏”取中間值250裏,實際總距離是250*300=75公裏,“五更至已牌時分”,即“3點至9點”合計6小時,這個速度為75公裏/6小時,每公裏配速約4分48秒。這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3、按《水滸傳》第三段文字,梁山到沂水(路程)距離約為300公裏(據百度地圖),考慮到古代不可能有現代發達的交通路線,故將路程延長到450公裏,那麽戴宗的速度,就是每天150公裏左右,這個速度呼應了第壹段戴宗慢行時日行“500裏(150公裏)”的說法,同時也驗證了我們所取的“宋裏”長度300米,是基本準確的。
按第三段文字推算的戴宗速度,配速也是4分48秒每公裏。
三、與現代馬拉松運動員的比較
按快速計算,戴宗快速時的馬拉松速度應是206(3*42/60,2小時零6分),馬拉松速度略遜於世界冠軍基普喬蓋,不過戴宗是日跑240公裏的超級馬拉松,所以理論上他的42公裏馬拉松配速可以更快壹些。
考慮到古代的路況,戴宗跑的相當於是越野超級馬拉松,所以我們以現代越野超級馬拉松的成績與他做壹下“比賽”,看看他的實力。
比如引進國內的“12小時超級馬拉松賽”,目前的最好記錄是150公裏(這個國內紀錄目前由梁晶保持,其距離剛好是戴宗的按12小時的日行500裏),這個記錄的速度也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1997年10月5日,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創下303.506公裏的24小時超馬世界紀錄之後,庫羅斯自信地宣稱:“這個紀錄將保持多個世紀。300公裏按照“宋裏”來計算是“壹千裏”,所以中國成語“日行千裏”已經給人類24小時跑步距離劃定了上限——就是300公裏。
所以前面講到的戴宗的快行速度“日行八百裏”應該不是12小時的白天速度,而是延長了跑步時間而達到的距離,比如月亮好、白天長的時節,壹天能跑16-18小時。
考慮到戴宗不可能隨身攜帶能量膠、運動飲料和鹽丸,鞋子也是普通布鞋,沿途也沒有像樣的補給站,路況基本上是全程越野,這樣看,他的跑力應該是超過梁晶和庫羅斯的。
對於“神行術”期間的起居飲食,戴宗也是相當註意,反復強調不可吃肉沾葷,同時不能喝酒,註意睡眠充足,這和現在的馬拉松愛好者比賽期間的飲食起居要求也非常接近。
所以,作為極具現實主義的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雖然極力渲染了甲馬這樣的神秘物件,但是對於距離、時間、速度這些要件,卻是非常寫實的,並非我們原來印象中的只是壹種誇張的寫作手法。
總之,戴宗是壹位非常優秀的超級馬拉松跑步專家,至於他如何達成這樣的跑步實力,施耐庵先生也沒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