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簡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別名 4 處方 5 功能主治 6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用法用量 7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臨床應用 8 各家論述 9 附註 10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1 拼音

bái tóu wēng jiā gān cǎo ā jiāo tāng

2 概述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為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方論》方[1]。

3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別名

白頭翁湯、甘草湯

4 處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烊化)各二兩,秦皮、黃連、黃柏各三兩[1]。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6克 秦皮 黃連黃柏各9克

5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治痢,益氣養血[1]。主治產後下利虛極[1]。

功在清熱治痢,益氣養血。主治產後痢疾,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膿血,氣血不足者。

6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1]。

以水7升,煮取2升半,納膠令消盡,分3次溫服。

上六味,以水1.4升,煮取500毫升,納膠令消盡,分三次溫服。

7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臨床應用

痢疾:患者女,60余歲。痢下赤白,日數十遍,裏急後重。曾服呋喃西林2日,效果不顯,發熱不高,口幹,尚不作渴,舌質淡紅,舌邊呈細小赤點。幹而無津,脈象細數。認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熱痢,津血更易耗損。擬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12g,黃連6g,川黃柏6g,秦皮9g,阿膠9g(烊),甘草6g,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上午服第1劑,至晚大便已變糞,續進1劑病愈。

8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論註》:虛極不可無補,但非他味參、術所宜,惡其壅而燥也。亦非芩,澤淡滲可治,恐傷液也。唯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滯潤,去風即所以和血。以此治病即以此為大補,方知凡痢者濕熱非苦寒不除,故類聚4味之苦寒不為過。若和血安中,只1味甘草及阿膠而有余。治痢好用參、術者,政由未悉此理耳。

2.《金匱玉函經二註》:傷寒厥陰證下利重者,白頭翁湯,4味盡苦寒以治熱,苦以堅腸胃。此產後氣血兩虛,因加阿膠補氣血而止利,甘草緩中通血脈。然下利,血沸也,夫人之血行則利自止,甘草尤為要藥。此方豈獨治產後哉。

9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