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任何技術的發明,尤其是重大技術的發明,都依賴於社會對它的需求和物質條件的具備。印刷也不例外。現實情況是,印刷術的發明依賴於社會在文化和生活上對印刷術的需求,而這種需求的實現是建立在文字的生產、發展和標準化以及包括印刷原料在內的物質條件的具備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作為印刷復制對象的文字的產生、發展和規範,盡管人們需要印刷,盡管印刷可以應用於織物領域,但印刷的完善和發展也是艱難而緩慢的。正是文字的產生、發展和規範,導致了社會對印刷的復制需求,並提供了復制的對象。書寫和印刷的誕生和發展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不解之緣。
中國的文字是從圖片中分離轉化出來的。這些早期的文字和圖畫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出於記錄和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這裏有壹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進化過程。當我們討論文字的起源時,自然會涉及到原始的記錄和交流思想的方法,從打結、刻字和圖畫文字開始。
壹、從打結、雕刻到圖畫書寫
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極低。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團結起來,利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與自然作鬥爭。在鬥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是轉瞬即逝的,既不能保存也不能傳播到遙遠的地方,而壹些需要保存和傳播到遙遠地方的信息,僅靠人腦的記憶是無法保存的。於是,最原始的筆記書寫方法——“結體筆記”和“刻體筆記”應運而生。
1,打結筆記
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用各種方法來記東西,其中打結和刻字是最常用的。在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結繩的記載。公元前戰國時期的《易經與結繩傳》壹書說:“古有結繩之治,後世聖人易用書。”漢代人鄭玄在《易經註》中也說:“古人無文字,結壹條繩是諾,是大事,是大結;事小,總結繩。”引自《九家易》的左《易經》也說:“古人無文字,而有誓約,大事,大繩,小事,小繩,結數。彼此相待就夠了。”這是關於作出承諾,這是相當明確和具體的。
2、刻筆記
刻字的目的主要是記錄數字。漢代的劉茜在《名簿事跡釋》中說:“事跡刻,其號也刻。”明確說明房契是刻字,刻字的目的是幫助記號。因為當人們締結契約關系時,數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糾紛的因素。所以,人們用刻字的方法,用壹定的線條標出數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是古代的“契”。後來人們把房契從中間分開,分成兩半,雙方各持壹半,依據是兩者的重合。關於古代碑刻的情況,《列子·傅說》記載了壹個故事:壹位宋國人在路上撿到壹份遺失的契。回家後,他把房契藏了起來,偷偷數了數上面刻的牙齒,認為這些牙齒代表了很多錢。他非常高興,忍不住對鄰居說:“我很快就要發財了。”這個故事說明,古代的房契上刻有數字,主要作為欠債的憑證。圖3-1是甘肅省西寧縣周家寨出土的仰韶遺址骨紋。
圖3-1圖3-2秘魯周家寨出土骨契圖印加結繩筆記
打結筆記、雕刻筆記和其他類似的筆記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中都可以找到。中國直到宋朝以後,南方還有繩結。南美洲的秘魯尤其出名。有些民族還可以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準確地記下壹些東西。圖3-2是秘魯印加人使用的打結筆記的圖表。
作為記錄音符的原始方法,結繩音符,無論是用壹根繩子系住,還是用多根繩子交叉,歸根結底只是壹個簡單的概念,用來表達和記錄數字或方向,是壹種表意的形式。可以算是文字出現之前的壹個孕育階段,但還不能進化成文字,更談不上文字的出現。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住某些東西,而不能交流思想,也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所以打結的音符是不可能發展成文字的。
3.圖片和文字
畢竟打結筆記和刻字筆記都是比較原始,非常簡單粗糙的方法,筆記範圍小,準確性差。人們不得不使用壹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圖片,來幫助他們記憶和表達他們的想法。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獻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就有好畫了。這些畫大多是動物和肖像,是人物的前身。”但是,只有在“有了更普遍、更廣泛的語言”之後,圖片才能起到文字的作用,才能轉化為文字。比如,才有人畫了壹只老虎,大家看到就會叫它“老虎”;畫壹頭大象,大家看到都會叫它“大象”。久而久之,大家習慣性的用像上面說的“老虎”“大象”這樣的圖片,介於圖片和文字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畫面越來越多,畫的也不那麽逼真了。這樣的畫面逐漸偏離文字的方向,最終導致與畫面分離。這樣,畫面就分為了原本寫實的畫面和已經成為文字符號的畫面文字。象形文字進壹步發展成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言:“字以圖為據,原字為圖,可以讀,但圖不壹定可讀。後來文字和圖片逐漸分化,差異逐漸明顯。文字不再是圖畫,而是文字。”而“寫作的手法不需要寫實的描寫,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壹般都是好的,能被人理解。”這是原文。
關於文字的起源,戰國時期有許多關於倉頡著書的傳說,這在許多史書中都可以找到。比如《荀子·揭秘》中說:“好書雖多,獨獨倉頡壹人傳播。”《魯氏春秋軍壽》說:“習仲則車,則書……”據說中國的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歷史上有壹個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歷史學家。黃帝統壹中國後,覺得用打結的方法記錄文字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於是命令歷史學家倉頡想辦法造詞。於是,當時的倉頡在渭水南岸的高臺上蓋了壹所房子,住了下來,專心致誌地進行文字創作。然而,他苦苦思索了很久,沒有說出任何話來。說來也巧,有壹天,當倉頡正在思考的時候,他看到壹只鳳凰在天上飛,嘴裏叼著的東西正好落在倉頡的面前。倉頡把它撿起來,看到上面有壹個蹄印,但是倉頡認不出那是什麽,所以他問壹個碰巧來的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勇敢的狗的蹄印,和其他野獸的蹄印不壹樣。我壹眼就知道其他野獸的蹄印。”倉頡被獵人的話所鼓舞。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能抓住事物的特點,畫出形象,人人都能認識。那不是壹個詞嗎?此後,倉頡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如太陽、月亮、星星、雲彩、山脈、河流、湖泊和海洋,以及各種動物和鳥類,並應用器皿,並根據它們的特征繪制圖形,創造了許多象形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倉頡造了更多的單詞。倉頡把他制作的這些象形文字獻給了黃帝,黃帝非常高興。他立即召集九州的酋長,請倉頡教他們這些象形文字,於是這些象形文字開始被應用。為了紀念倉頡對造字的貢獻,後人把河南省新鄭縣南倉頡這個造字的地方稱為“鳳凰書攤”,宋代在這裏建了壹座寺廟,取名“鳳臺寺”。
以上雖都是傳說,並不有理有據,但其內涵不無道理。這就是文字來源於圖片,最早的文字是圖片文字。關於文字的產生,無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還是從現實客觀地分析中國文字的產生,都不難看出,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原始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和演變的,不可能是任何壹個人單獨發明創造的。也許倉頡曾經對朦朧的畫面和人物做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安排,現在還不清楚。至於倉頡寫書的時間,即文字誕生的時間,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比較統壹的說法是“倉頡是黃帝的正史”倉頡的人物創作是在公元前26世紀黃帝時期。考古和文獻記載表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文字——漢字就誕生了,並且越來越成熟。
二、早期八股——甲骨文
中國的文字自出現以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印刷術發明後逐漸衍生出各種印刷字體以滿足印刷要求。其中,甲骨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多為“甲骨文”,少數為“筆記”(圖3-3、3-4)。因為當時人們是用燙過的甲骨文上的皺紋來判斷事物的好壞。蔔筮後將時間、姓名、問題、蔔筮結果及事後的查證刻在上面,形成了特征明顯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字是用刀刻出來的,是用書法寫出來的。刀刻的甲骨上有些銘文是用朱砂填的,字體和今天不壹樣,很難辨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有四五千個字。經過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分析判斷,可以確定近兩千人。這些甲骨文字大多是由圖畫和文字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很多字筆畫復雜,類似於圖畫,還有很多異體字。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並不統壹。另壹方面,甲骨文中的可見音詞和借詞表明文字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