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劉和珍和魯迅和318慘案的資料

求劉和珍和魯迅和318慘案的資料

劉和珍,女,漢族,江西南昌人,1904年出生,1926年3月18日犧牲。

劉和珍,祖籍河南,出生於江西南昌。1918年,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五四”運動時期,與同學壹起,不顧學校當局阻撓,參加遊行示威,並帶領女師學生組成宣傳小組,宣傳抵制日貨。後在校組織學生自治會,尖銳抨擊當局束縛學生的封建校規,迫使校方取消了多種禁規。1921年,在女師率先剪短發,使該校兩三天內剪短發者不下百人,其他女校學生紛紛響應,開創了江西女子剪發新風。同年冬,發起創辦進步團體“覺社”,並任《江西女子師範周刊》主編。1923年秋,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預科,後升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英語系學習,當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並成為當時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壹。 1924年11月,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無理拒絕學生提出的關於辭退不稱職教員的要求,並聲稱要處理她等為首人員,引起學生強烈不滿。次年1月,學生自治會通過了驅逐楊蔭榆的決議,因受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阻撓、破壞,未見分曉。5月7日,北師大召開“五七”國恥紀念會,楊蔭榆圖謀主持大會,被她、許廣平等人拒絕,遂惱羞成怒,決定開除這6人,引起學生激憤,女師大風潮愈演愈烈。8月10日,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頒布解散女師大,並派武裝軍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 3次打進女師大,逼迫學生離校。她親率學生誓死抵抗,並通電各界:“此身可死,此誌不渝,茍威武之再加,決誓死以殉校。”終因寡不敵眾,被拖出校門,關在壹潮濕小屋內,仍堅貞不屈。11月,北方革命運動高漲,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30日,女師大學生返校,發表復校宣言。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她主持下召開300余人的慶祝復校鬥爭勝利聯歡會。1926年3月12日,日軍艦炮擊大沽口國民軍,激起北京各界的無比憤慨。18日,北京總工會、總商會、學生總會等180余團體和各校學生5000余人在天安門廣場召開國民大會,抗議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要求驅逐英、美、法等八國公使出境,會後舉行示威遊行。當時她正患感冒,伴有嘔吐,全然不顧,擔任女師大遊行隊伍的指揮,並走在最前面,行至段祺瑞執政府門前時,竟遭其衛隊開槍鎮壓。當場死者47人,傷200余人,是為震驚全國的“三壹八”慘案。她不幸遇難,年僅21歲。4月1日,魯迅寫《記念劉和珍君》壹文,贊揚她是壹位具有“幹練堅決、百折不回”氣概的“真的猛士”,是“為了中國而死”的青年。

魯 迅

(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仿徨》、《野草》、《朝花夕拾》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壹。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壹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壹切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壹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