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
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以後在壹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壹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二、日下。
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
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
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彜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三、幽都。
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壹帶。
四、燕京。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範陽為燕京。
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
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
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壹個別稱,甚至壹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五、春明。
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
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六、京城。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七、南京。
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
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八、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占燕京。
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九、大興。
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十、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十壹、汗八裏。
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裏,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
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裏,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裏。
十二、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十三、北京。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準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