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得意的兩個弟子"顏回"和"子路"是怎麽死的?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於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僅32歲(據熊賜履:《學統》)。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冶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顏回重歸魯國,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雖然依舊,但父母均已年邁,家庭重擔理應落在他的肩上。這就使顏回必須有壹份較固定的收入維持家計。 顏回在孔門中,是最有條件繼承孔子學說的弟子之壹,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仕做官,達到以其思想治國的情況下,靠辦學廣收弟子來傳播他的治國主張。他希望弟子能入仕則入仕,不能入仕則通過講學傳授其治國之道,使其思想、主張能為後世所用。所以顏回在未入仕為官的情況下,設壇講學實屬必然。 顏子生活的時代,由於文化下移,私學日多,沒落貴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學視為步入官場的途徑之壹,就連當權貴族也有把子女送人私學的,如魯大夫孟嘻子令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師事孔子。顏回作為孔門弟子之冠,當時欲求其為師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從當時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常常向顏回請教壹事即可得知。如仲孫何忌請教顏回:“壹言而有益於仁智,可得聞乎?”顏回以“豫”、“恕”告之(《孔子家語·顏回》)。叔孫武叔多攻擊別人的過失,他求教顏回時,顏回引用孔子的話告誡叔孫武叔,並說:“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禮記·檀弓下》) 顏回講學所用教材,不外《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只是他對《易》接觸較早,研究較深入,“顏淵弱冠,而與仲尼言《易》。”(《法言·問神》東晉李軌註)在教學實踐中,顏回對《易》的講解較深透些,這對其弟子參悟古代辯證法是有幫助的。 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壹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壹。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顏回死後,孔子在顏回對《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後世留下壹部完整的《易經》。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壹。他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壹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鬥爭而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