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古仔
有壹套小書,是楊向群君寄來給我養病時看的,書名《廣州西關古仔》。我不熟悉廣州,更不懂廣東話,粗粗壹看,不知所雲。迨稍事翻閱,才知西關是廣州的壹處地名,指舊時廣州城西門和太平門外的壹片地方。它北接流花湖,南濱珠江白鵝潭,西至大坦尾,東至舊城墻(即今人民路),大約相當於現在荔灣區這個範圍。這處地方,舊時城墻根下是從二鋪(廣州人寫作“甫”)、三鋪直至十鋪的繁華商業區,迤南是十三行、沙面等華洋交會的碼頭,西邊有荔枝灣、泮溪諸名勝,羊城私家園林、富人別墅多建築於此,北部和中部還有許多地方種菜種花養魚,頗有鄉村風味。這乃是壹處在廣州保存土風民俗最豐富,地方特色最鮮明的地方,“西關”差不多成了老廣州的代表。
至於古仔,我想大約是指喜歡“講古”的人。這書講的是辛亥年推翻皇帝以後,“大躍進”除舊布新以前的事物,也就是壹代兩代人以前的東西,應該說算不得怎樣古。不過今之少男少女,大概不講便不會知道;就是我這六十多歲的人,因為少走四方,又孤陋寡聞,所以不講也同樣不知道。有人願意來講壹講,自然是十分歡迎的。
這套書***四本,次序為《西關武林舊事》《西關風味趣聞》《西關七十二行》《西關童謠兒戲》,均署梁達編著。編著者的文筆並不好,所記錄的上述四方面的“古”卻大有可觀。如《七十二行》中《街頭挑賣》壹節,即介紹了賣白欖、賣雞公欖、賣不倒翁、賣蟈蟈、賣捏粉公仔五行,現在除賣蟈蟈的還存在,其餘恐怕都消失了。賣白欖的叫賣雲:
沙欖啵,茶窖貨。
壹分錢,買兩個。
唔好食,咪逗貨。
食落爽甜無渣啵!
食過好食呢,
再嚟(不來)就賣過啦!
所雲茶窖貨,是指廣州近郊茶窖鄉所出白欖,綠皮上帶黑沙點,據說口感最好。書中詳敘賣欖人“通常肩挑兩籮,下鋪青蕉葉,上堆白欖,另外以壹個小罐裝水,叫賣的時候,不時地在白欖上灑水,用以保鮮”。這些都是我這個湖南人從未見過的。
尤其有趣的是賣雞公欖的:
他們用竹和紙制成壹只七彩公雞,大小依本人身材而定,腹背通空;然後將自己套在裏面,用壹條過肩帶把彩雞提起來,人行“雞”亦行。所賣的欖,有甜,有鹹,有辣。甜的是和順欖,鹹的是甘草欖,辣的是辣椒欖,都放在雞腔裏。壹分錢買兩個,味道任選。
他在賣時,先用大笛(嗩吶)吹壹個雞叫,然後再喊。由於有彩雞和大笛,對小孩的吸引力就更強了。
我頗好吃,故於《風味趣聞》壹本看得最多。看後不僅對艇仔粥、白灼蝦、雞仔餅、王老吉涼茶等壹壹得知其來歷,而且還能聞所未聞,增加些人文方面的知識。如“南乳肉”原來不是肉,而是炒花生。“取花生肉,在南乳(腐乳)醬水中先浸泡壹夜,使之入味,然後風幹;再取壹口大鐵鍋,內裝大粒黃砂,與花生壹齊炒脆”,即可上街叫賣南乳肉了。又如“瓦罉禮雲飯”,“禮雲子”乃是蟛蜞(珠江三角洲小溪流中所產壹種小蟹)的卵子,放在米飯中,用瓦罉(罐)壹焗而成。還有“禮雲黃布蛋”“禮雲扒鮮筍(茭白)”“禮雲扒冬菇”等西關名菜,都是用禮雲子做的,據說現今也已絕跡。
第四本介紹了六十九種過去西關兒童的遊戲,絕大部分遊戲都伴有歌謠,壹部分歌謠又出於民間的故事傳說,這也是我所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固不必說什麽不失赤子之心的大話,但也不應該做了公公就忘記了做孫子的時候。何況童戲童謠(當然得是真正的童謠,不是新編的教材)是民間禮俗的根源,欲了解研究普通城鄉老百姓的生活,往往得從此入手呢。如“點蟲蟲”歌雲:
點蟲蟲,蟲蟲飛。
飛到荔枝基(種荔枝的園地)。
荔枝熟,摘滿屋。
屋滿紅,伴住個細蚊公(嬰兒)。
這明顯是廣東地方的歌,而玩“猜呈沈”時所唱的:
呈沈剪,呈沈包,
呈沈糯米叉燒包。
老鼠唔食香口膠,
要食豆沙包。
雖也帶廣東色彩,但“呈沈、剪、包”即長沙兒童所玩“銅錘、剪刀、布”,自己六十多年前也玩過。可見各地兒童遊戲,異中仍有相同之處,這也是很有意思的。
從事物原始看,書中也有壹些錯訛。如薩奇瑪本是滿語,見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古籍出版社曾出版過)。這種滿族的甜點心,民國以後才遍及各地。書中卻說是西關壹個賣點心老漢被騎馬的官人辱罵,為了泄憤,才取了“殺其馬”作點心的名字。但這種錯訛也是語詞流變的壹種現象,特別是如果只把它當作民間故事聽,則和別的故事並無不同。若於此等處膠柱鼓瑟,強作解人,則難免笨伯之譏矣。
總之,我是很喜歡這樣的書的。論天下國家大事固然很好,只講西關地方的雞公欖、粉公仔亦未嘗不可,正所謂賢者識大不賢識小,賢人還是讓給別人去做吧。
(壹九九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