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過去是奉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多神崇拜,該族的巫師叫畢摩,因為他們在保存和傳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面曾發揮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該族的神話傳說中,提到遠古時天地有過三次大的變化:第壹次因天上有六個月亮,七個太陽,天官派畢摩下凡,用馬桑枝與鐵莖草掃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風暴肆虐,也是畢摩下凡拯救了人間。第三次洪水泛濫,天官派了三個畢摩攜帶經書下凡。他們各騎黃牛壹頭,經書便拴在牛角上。經過汪洋大水時,經書被浸濕了。經書放在青樹葉上曬,被沾破了壹半,所以彜文經書不全了。另有壹說是被老鷹抓破了壹半。因此,經書便被視為“天書”。這裏所說的“天書”,便是彜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彜經。其中最著名的彜經典籍《西南彜誌“,原名的意譯是”影形及清濁二氣“。全書***37萬余彜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區發現,是目前所見到記載彜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書。該書開篇便是創世神話。 納西族的2400多種,其中大神有220多個,善神60多個,惡神60多個,壹般神90多個,女神20多個,勝利神120多個。此外,還有雷神、山神、護法手摩卡神半人、神化的巫師東巴等等。有神便有神的故事。可見東已經中保存神話之豐富。納西族有學者說,東巴文學的主體是神話。東巴神話與東巴祭禮互相依存。虛幻的色彩,想象的魅力,信仰的忠誠,迷茫的氛圍,構成了壹個人神相依、人神相通了人神難分、神為人形的神秘世界。後人正是通過這個五色絢麗的神界,窺視那逝去久遠的古代社會。 居住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鄂溫克族,自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善於獰獵、馴鹿,仍有熊圖騰崇拜的殘余。他們獵到熊以後,有壹系列的崇拜儀式和禁忌,先將熊的頭和骨、五臟等用樺樹條或幹草包好,掛在樹上,進行風葬,然後向其敬煙、叩拜、做哀哭狀,意思是對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圖騰的寬恕。 為什麽鄂溫克人會把熊視為祖先呢,他們的神話傳說是這樣解釋的:有壹個獵人進山打獵的時候,突然被壹只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迫獵人與她成婚。獵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裏和母熊***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壹只小熊。後來獵人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著小熊追趕就把小熊當場撕成兩半,壹半拋向獵人,壹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拋給獵人的就是後來的鄂溫克人。這當然很荒誕,哪有熊會變人的,這便是他們遠古祖先圖騰觀念的反映。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壹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 ②,因此這兩個民族流傳著完全相同的關於熊祖先的神話,鄂倫春還有壹系列復雜的獵熊祭熊的儀式,其目的之壹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復。風葬時,還要唱壹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內容,其中隱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死了妳,而是妳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③。鄂溫克與鄂倫春的熊祖先神話,屬於比較單純的動物圖騰神話,沒有與後世的其它傳說故事相混在壹起。西南少數民族此類神話更不鮮見。怒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蛇與蜂交配所生,藏族說猴子與巖妖交配才有了人類。彜族崇拜的動物有虎、鹿、猴、水牛、綿羊、巖羊、豬子、熊、鼠、鷹、自雞、綠斑鳩鳥等等。西雙版納的勤納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還保留著完整的圖騰制度,形式相當原始。克木人對所信奉的圖騰動物,不捕不吃,連摸壹摸都認為是不敬。 小麻雀氏族的圖騰神話說:有壹男子守旱谷地。谷子成熟了,各種鳥都飛來吃。他壹天到晚,邊敲竹筒邊大聲喊叫驅逐雀鳥。壹天中午,天氣悶熱,他就用刀來削黃瓜吃。正用刀口往嘴裏送黃瓜時,突然壹群小米雀來吃谷子,他慌忙大聲吼叫著趕雀,刀子將嘴劃開,人死了。從此,小米雀就成了這戶子孫的姓氏①。 傣族的潑水節神話傳說,既與宗教信仰有關,也與傣族人民居位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有關,人們選擇當地旱季與網季交替的季節歡度節日,意味人們要進入耕耘的農忙時節。同時,民間也流傳著幾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古老的傳說保存在壹部長篇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①中。該史詩的整理本漢譯文約13000行左右。 史詩保存了傣族古老的龐大的神系世界。其中歷法神捧麻遠冉狂傲無禮,天王瑪哈捧使其閉目睡倒10萬年。想不到此神的七個女兒與第三層天神帕雅英相勾結。七個女兒為了帕雅英的主後,使用七個姐妹的頭發所作的弓,割下了父親的頭顱,闖下了大禍。神們為了救活捧麻遠冉,只好到森林裏砍下了大象的頭為他安上,此神從此便成為象首之神。 七個女兒因犯了殺神父之罪,被趕下天層,她們輪流抱著神首贖罪。七女輪流抱,壹人抱頭,其余六人不斷潑水,免成火災。要壹直潑到神頭不再噴火,七女的罪才算贖清。這是傣族著名的關於潑水節的早期內容。隨著小乘佛教由印度傳入傣族地區,潑水節傳說的內容便有了改變,將這壹天說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節“。據說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裏洗了壹次澡,精神爽快,身體感覺甚佳,才得徹底覺悟而成佛。佛徒為效法佛祖,也希望經過洗浴後成佛,故佛寺中這天要舉行浴佛的盛典,並相互潑水。其實這是晚出的。現代人過潑水節,多是相互嬉戲,相互祝福,已沒有多少宗教色彩。自從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地位。在生產、經濟和生活,以至宗教領域裏,男性都取而代之,唯有壹件事,是男性永遠也取代不了的,即生育後代。然而繁衍後代關系到壹個族的生存興衰,偉大而神聖,。男性為了爭得這最後壹塊地盤,認為男子跟女子壹樣,不需要異性,同樣能生育子女,因此中外神話都有男人生孩子的傳說,還產生了相應的風俗。13至14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這樣寫過他在雲南地區的見聞:“這地方的人,流行壹種奇異的習慣。孕婦壹經分娩,就馬上起床,把嬰兒洗幹凈包好後,交給他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壹擔負起護理嬰兒的責任,***須看護40天。孩子壹生下後,壹會兒,這壹家的親戚、朋友都來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則照常料理家務,送飲食到床頭給丈夫吃,並在身旁邊哺乳。”這正是男子企圖爭奪生育權的心理在風俗上的表現。由此可見,兩性之間曾經有過爭奪生育權的鬥爭。 這種有趣的社會現象在中國防神話傳說裏有生動的反映。高山族是這樣解釋人類誕生的:壹塊巨石裂開,從中走出壹個男子。海波奔湧,海濤奔向竹林,壹根大竹突然裂開,從叫L跳出了壹位男子。這兩個興趣相投,形影不離,在睡夢中彼此的膝頭相互摩擦了壹下,壹人右膝生出了壹個男孩,另壹人的左膝生下了壹個女孩。這壹男壹女,便是雅美人的祖先。牙美人,分布於臺灣島東南70公裏的蘭嶼島上擊1977年統計,人口約2500人。他們這壹神話的內容很古老,所謂兩膝相擦生孩子的男神,實際是兩個不同氏族的象征。也就是說,以巨石為主圖騰的氏族與另壹個以大竹為圖騰的氏族的後代實行外婚制。按生理特點,應是壹男壹女的結合生育後代,然後他們的後代再相配。因為到父系社會以後,女神壹變而為男神,所以成了兩位男神結合生子女的奇談。 阿布卡赫赫經過千難萬劫,雖然暫時打敗了她的對手惡神耶魯裏,也還是改變不了歷史的命運。又不知過了多少年代,這位女天神本身竟逐漸轉化成了男天神,改稱為阿布卡恩都裏。從此,他是宇宙之主,享受人間的祭祀。此神已有專橫獨斷的特點,酷似英雄時期的部落首領。 看來,神間確實是人界的折射,男神奪女神之權多麽不容易,達到六親不認,妳死我活的程度。戰鬥驚心動魄,對戰敗者的制裁嚴酷無情,與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兒殺母,希臘神話中的子除父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們對天象進行解釋時,加以人格化塑造了各種形象。其中,尤以太陽神話和月亮神話最絢麗多彩。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崇拜太陽,都有自己的太陽神。從總體上看,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的積極因素是主要的。不過中國古籍中留下的太陽神已經不是原始形態,大都是人格化了的男性神靈。他們或俊美,或威嚴,無壹不光輝四射,是溫煦、熱烈和明亮的源泉。請看楚人的太陽神多麽氣派:嗷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駕龍車舟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撰余咎兮高駝翔①,杳冥冥兮以東行!(《楚辭·九歌·東君》〉 這位太陽神從東方的扶桑樹升起,騎著馬兒慢慢前行,使皎皎的夜晚轉為明亮。這位太陽神,駕龍車啊乘風雷,上面載著的雲旗就像彎彎曲曲的長蛇。這位太陽神,青雲為衣,白雲為裳,放出的光芒就像射天狼(星〉的銳箭。這位太陽神自稱要舉起弓來除掉災星天狼再下降,要引來北鬥(星〉,以便***酌名酒桂漿。那時將挽起韁繩,高高地飛翔,穿過那冥冥之境再回到東方。作為自然神靈,人們認為太陽神從東到西是從天空越過的,然後又從西到東穿行於冥冥地底返回東方,就像我們感覺上的太陽似乎總是從水面升起,又沈入水下。作為人格化了的太陽神,駕馭著風雷星雲,為人間驅邪惡,除黑暗,是壹位儀表非凡的善神。楚人崇拜太陽神,已無不同意見都是女神喜愛和的兒子。羲和給太陽兒子在甘淵中洗澡,主管兒子們的出入。太陽乘著六條龍的車子時,羲和還給太陽駕車。這些基本情節分散地載入了《山海經》。太陽之母喜愛和顯然是企圖用模仿巫術掌握太陽之女巫的神化。 中國上古神話說月亮的母親是常羲,為月亮駕車的是望舒。古人還用月亮的死而復生來解釋月亮的圓缺。由於月亮和太陽的關系密切,有的民族把月亮和太陽稱為壹對,把它們看作是壹塊兒的,或者是兄妹,或者是夫妻。 盡管星辰對人的影響不如太陽那麽大,那麽直接,然而太陽、月亮在天空只有二個,而星星卻多得數也數不清。又因為星象的變化,有時跟人事的變化發生巧合,使古人又得出了許多非科學的認識,對星辰賦與各種神秘的解釋,把有的星說成是神所在之地,或有的星本身便是神。星界同時是神界,星神觀便是這麽出現的。民間風俗中的福、祿、壽三神,最早便出自星辰崇拜,叫司命之神、司祿之神、司壽之神。楚辭《九歌》的《大司命》與《少司命》便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祀司命神的禱詞再創作的。司命,即掌管人的生命。司命,又是星名與神名,此種神在天神中地位不是很高,只對主要天神起輔助作用,可是在屋神中地位很突出,常跟人間打交道,若發現人間有過錯,便向天帝打報告,根據情節的輕重,酌情減去壽命三天或300天。 數以百計的少數民族的史詩,其中有的已將壹個民族的神話傳說系統化。傣族史詩《巴達麻嘎捧尚羅》(即《創讓之神訓,開篇所述是茫茫太空,只有滾動的煙霧和升騰的氣浪,加上呼嘯的大風和晃蕩的大水從氣浪中誕生了太空巨神英叭(即氣浪或光被之神〉。此神的母親是氣浪,父親是大風。後來,水中又出現了壹條水神魚。巨神英叭用自己身上的汙垢捏成了壹個大果(即地球〉和壹只大象。天分16層,英叭所創造的神分別住在16層天上,組成了龐大的神系。神造的人相婚配,繁殖的人越來越多,在綠蛇的引流下吃了神界的疾病果,從此人便有了死亡,而蛇只蛻皮,卻因為生陸文艱苦,人們也存在某些離奇的幻想。比如瑤族神話說,古代的谷粒曾經有葫蘆那麽大,壹-顆米重幾兩,不需要播種,它們自生自長,成熟以後,使順著大道小道滾進各家各戶的糧倉。因此大家都不愁吃,逐漸懶起來。谷神壹氣之下,回到天上去了。人們費盡周折,把谷神重新請回地上,可大谷子都變成了小谷子。 除了對谷神的崇拜,在母系氏族圖騰制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因為碰上某種大幸運,或遭受到某種意外的不幸,恰恰與某種植物發生了偶然的聯系,這種植物便有可能成為圖騰。如《維吾爾史略》曾講了壹個樹祖的故事:在士拉和色楞格兩河匯流的忽木闕術地方,有兩棵連枝樹,兩樹之間有壹小土堆,土堆漸大,內有五室,每室坐壹嬰兒,當地人認為是天賜小兒,待他們長大以後,大家推舉其中最小最聰明的那個當領袖。樹之子把部落:治理得很興旺。 希望可以幫到妳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tЮv⊕ūns』onz┏a屺ês』v⊕ūu28387272402011-9-10 12: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