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張之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論張之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所有後現代國家都有爭議。因為中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這方面的爭論更加激烈。戊戌變法前夕,張之洞發表了著名的《勸學篇》,對在學習西方近代文化的過程中,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作了非常系統的闡述。今天看來,有很多真知灼見。

張之洞認為,只有走現代化的道路,才能保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勸學》壹文開頭就說“今日中國誠而不強”。法律不改,必然會變成印度、越南、朝鮮那樣的殖民地。到那時,中國的“神聖宗教”將像壹個印度婆羅門沖向大山,執著於殘余;中國人會像南洋的黑昆侖,壹輩子做奴隸,求免罵名,得不到。“所以,所有中國人都必須意識到恥、懼、變、必須(如何改革)、基礎(需要堅持哪些傳統的東西)。他認為“五帝不隨樂,三王不攻禮”。無論是《征經》、《征史》還是《征源》,法律法規的體系都是不變的,自然要隨時間而變。他主張在學習西方文化時,要“政藝兼備”,“學堂、地理、教育、賦稅、軍備、法規、勸導貿易、西方政治;計算、繪畫、采礦、醫學、聲、光、化學、電學和西方藝術。“中國需要努力學習。在中國“學校興旺,人才成長”之後,連議會政治都可以“討論”了。張之洞強調,就目前的“計省時、計國”而言,學習西方制度更為迫切和重要。

從甲午戰爭開始,大家就意識到了中國的積貧積弱。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自卑感開始上升。張之洞認為,作為壹個中國人,他應該始終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文化。“身在國外不忘國,見異思遷不忘親,巧思不忘聖。”西方國家的學校要學經典經文,“示宗教”,小學也要學拉丁文,“示過去”,都重視歷史和傳統。所以,中國向西方學習,他首先要“夯實基礎”,讓人“先學經典,以明白中國聖賢、老師的目的;考證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的混亂和九州的風俗。我涉獵子集,以了解我在中國的學術文章。”如果做不到這壹點,我們就會盲目西化。“西學越深,對中國來說就越嚴重。”那樣的話,“中國之禍,恐怕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內。”張之洞給了我們這樣壹個啟示:傳統文化鍛造了壹個民族的精神。如果拋棄傳統文化,必然會失去民族之魂,毀滅文化。這樣的民族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的。因為壹個喪失了理性精神,像掃帚壹樣拋棄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怎麽可能認識到現代西方文化的精髓?

張之洞並不認為中國古代學術沒有糟粕。他說,中國傳統學術流派各有優劣,各種學派錯綜復雜。雖然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原則,但也有很多在這個世界上很難看到的內容。很多人認為,如果今天應用,會有真正的災難,但其中仍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要想通過學術之流,獲得智慧,百家爭鳴“不得不同時學習”。但張之洞認為儒家是百家中最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要把《論語》、《孟子》作為“經典的天平”,作為“閱讀諸子的準繩”。張之洞專門批評康有為的“公羊”論,說:“如果說“公羊”論接近儒家的話,那就是孔子寫了《春秋》,造反派和盜賊樂了”。

對於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張之洞主張“管重要之書,取其餘”。孔孟時代,經典不多。“人若持業可成名,官學可應用。”然而,“今四書之多,終其壹生也讀不完。”而且,在需要現代化的今天,“不談新學,就不可能,談舊學,就給不了。”所以張之洞本著“實用為重”的原則,按照他所說的“既疼又疼”,列出了壹批基礎書目,包括經學、史學、哲學家、理學、詩歌、政治、地理、數學、小學,張之洞認為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讀書目。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張之洞列舉的書目數量還是太多了。

關於新學與舊學的關系,張之洞認為:“欲強中國而留中學,則不得不談西學。但若不以中學為固本,取其利,則強者亂,弱者為奴,其禍更甚於西方學者之無知。”也就是說,中學主要起到教育的作用。通過中學,人們可以接受基本的傳統道德教育,熱愛自己的國家。應該說這種說法原則上沒有錯。張之洞在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中提倡“學古兼新”。四書五經、中國史地、政治是舊學,西方政治、西方藝術、西方歷史是新學。張之洞認為,向西方學習,走現代化道路,中國固有的東西就應該改變。“夫不可改,亦不可違;聖道也非儀;心性也非手藝。”也就是說,不能拋棄的是中國人的基本道德和精神。

由於傳統文化、年事已高、地位較高的影響,張之洞的思想也有些保守,對近代西方社會存在壹些誤解,如反對父子平等、男女平等、民權觀是無政府主義、極力為清政府開脫等。但總的來說,他的思想是穩健的,是改革的,體現了壹種理性的聲音,很多都被後來的歷史發展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