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希臘自然哲學的主要特質有哪些?

古希臘自然哲學的主要特質有哪些?

最佳答案檢舉 參看《信仰的歷程》

海拉——給世界賦予形式,促使其運行的動力是什麽?

長老——亞裏士多德說是神,神就是形式因、目的因和動力因。

海拉——如果按亞裏士多德說的,神是形式因、目的因和動力因,那麽,神自然就是給所謂第壹物質的接受力賦予了形式的主宰?神就是用質料和形式創造了世界的造物者?但是,世界怎麽會靠質料、形式和運動而成為永恒的呢?

長老——為了走出永恒的問題上存在的矛盾,亞裏士多德說:世界在時間上是沒有開端的,神先於世界而存在,正如前提與結論壹樣。神和世界的關系不是因果關系,而是壹種邏輯關系,這就不會讓時間鉆空子了。神決定了世界的存在,正如前提決定了結論的存在壹樣。前提先於結論是意識問題而不是時間問題。

迫使他主張世界永恒的原因是:他相信運動的永恒,他說:運動的第壹因是神。它是常存的,自古就是本能的。假若我們設想壹種不存在運動的時間,那麽,壹定會導致說運動不是永恒的;因為運動從無到有的產生之說意味著壹種動力的偶爾出現導致了運動的產生。實際上,第壹動力是永恒的,是本能的;決不可以想象壹種動力的出現後才有了運動的存在。

這壹論證的錯誤,源於對“本能”這壹屬性的錯誤理解,以及對“意誌”這壹屬性的忽略。這種錯誤使許多人蒙受了欺騙。伊瑪目安薩裏對此作了令人信服的反駁,他說:“世界是依靠永恒的意誌而創造的;意誌實現之時,便是世界註定要形成之日。‘無’的狀態保持到了它能保持的極限;原因的永恒不能造成結果的永恒,除非在‘因必生果’的情況下或許是這樣。然而‘因必生果’的現象必然是因果等量齊觀的情況下產生的,但真主同‘變化的’世界之間根本沒有什麽等量關系而使真主必然創造世界。”

因此,亞裏士多德所說的運動永恒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從理性上講,運動不是必然的。他想象的動力新生說也是沒有根基的,因為運動的時間是由永恒的意誌確定了的。

海拉——這壹解釋太明確了,而第壹導師為什麽忽視了它?

長老——我再次向妳重復壹遍,壹切錯誤和武斷產生的根源是:理智無法想象從無到有的造化,對時間的概念和實質的誤解,以及對創世前“閑擱”期的困惑。

妳將在安薩裏、伊本·圖斐利和康德的話中看到對這些錯誤的批判。此外,妳若仔細研究亞裏士多德對知識和哲學的評論,妳定會發現他雖然思想偉大、知識淵博,但在靠理性探索造化的奧秘時陷入了迷惑、錯覺和幻想當中;同時,他也犯了許多學術性的錯誤。因此,妳不要像他的追隨者伊本·魯世德那樣把亞裏士多德推向神聖和完美無缺的地位。

比方說,據傳,亞裏士多德說過:真主沒有推動世界,因為這會導致說他只從事有限的活動;實際上,他讓世界受到他的旨意的吸引而動,就象我們受到善與美的吸引時行動壹樣,雖然善、美本身不具有什麽動作。他在另壹處又說:“真主推動了世界,讓其旋轉,然後使其自行運動。”

我們不知道對真主來說推動和使循環運動之間有什麽區別。他說,這種循環運動就是太陽繞地球運行的原因,也就是大地上出現生滅現象的根由。即各種原素通過熱和冷兩種動力的作用,以及幹燥和濕潤兩種力量的反應而相互轉化、匯合,從而形成物體,進而發展,直到消亡。他說,大地是靜止的,是世界的中心。關於真主,他說道,真主只考慮他本身,而不考慮外物。如果考慮外物的話,就意味著他在考慮比他本身要低級的東西了……

這些武斷和謬說同他前面的主張——真主是動力因和推動者——相抵觸,與科學和理性相違背,更與“第壹導師”創立的邏輯格格不入。因此,我認為,有關他的傳說不壹定正確。

總之,亞裏士多德不但沒有否認真主的存在,反而肯定了這壹命題。但是,當他試圖描述真主的本體、創世的過程時,他的理智陷入了困惑,正如那些後來轉述和解釋他的學說的人遇到的命運壹樣。

在斯多葛派斯多葛派,公元四世紀由芝諾(約前495——約前430)於雅典創立的壹個學派。其研究重心是倫理德行學。強調人生應該追求的目的不是快樂而是德行,即“順從自然”。認為宇宙是統壹的整體,存在著壹種支配萬物的普遍法則,即“自然法”,亦稱“邏各斯”、“世界理性”,或稱“上帝”、“命運”。對基督教教義有重大影響。——校註和伊壁鳩魯派中,形而上學存在論受到了唯物主義的騷擾,導致了懷疑論的出現。直到新柏拉圖主義產生為止,才肯定了宇宙創造者的存在。就這樣,哲學完成了第壹個周期,即首先由古代哲學家提出了唯物論,中間插入了詭辯派荒唐的懷疑論,最後,由神學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肯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海拉——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派主要有哪些主張?

長老——斯多葛派在認識論上回到了理智是否有能力辨別真偽的懷疑論。他們說:知識產生於被感知的東西,通過感觀把它們的信息傳達給我們;我們的整體認識只不過是理性把生活中的零散感覺組合起來的概念,不能把它當作識別真理和謬誤的標準。由此得出壹個結論:真理只能通過感覺途徑去認識;真實的東西引起了我們強烈而無法抗拒的感受。

關於世界起源的問題,斯多葛派幾乎既是有神論者,又是無神論者。妳會聽到他們說,只有物質是存在的,壹切存在都是由兩種成分組成:主動者和被動者。主動者便是賦予物質以運動和各種形式的壹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火。同時,妳也會聽到他們說,神是最原始的火,除了神以火的形式存在以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其它物質。火在運動,壹部分變成氣,壹部分變成水,水又變成土,最後歸於火。如此周而復始,神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神的軀體。

海拉——真奇怪!解釋“存在”的問題不是要基於認識論嗎?那麽,被他們當作基礎來識別真理的感覺到那裏去了?何處尋找這壹感覺?他們如何想象這樣壹個烈火神靈?

長老——妳有理由奇怪。我向妳講述他們的觀點,以便讓妳知道這些人的荒唐同後來者的愚蠢之間存在的聯系。

至於伊壁鳩魯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認為哲學的任務是研究自然的本性;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校註派,在認識論上沒有超出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他們認為,我們的全部思想莫非是被記憶保存起來的壹系列感性認識,經過篩選、比較而形成了對事物的總的判斷。因此,感性認識是識別真理的標準,建立在這壹標準之上的認識和論斷都是正確的。

伊壁鳩魯在思想上逐漸升華,他說:“我們如果超越感觀帶來的認識,試圖推出表象背後真正原因的觀點,那麽,我們必陷入誤區。”

然而,這位對超驗的認識深感無能為力的聰明的思想家,在談論世界的本源時,卻越出了他自己為獲取知識而選擇的明智而謹慎的道路,從而提出的全是臆說和猜測的觀點。

他仍然堅持著德謨克裏特的觀點,認為存在的本源是原子,它們自行運動。運動的原因包含在自身當中,即由於它自己的重量。原子有重量,因而從高向低跌落,且方向有點偏斜,因而在接納、組合……壹切生命都產生於這種偶然的配合。

海拉——我不明白他為什麽要假設原子靠重量由上向下運行,重量不就是引力的作用嗎?

長老——伊壁鳩魯的想象情有可原。妳要知道,地球引力的規律那時尚未被發現;他草率地接受了物質受重量的影響由高到低跌落的感性認識,並約法三章,不讓自己超出感性認識的範圍。但自己卻違背了章程,說生命是偶然巧合而形成的,這就不可諒解了。

然而,比這更為奇怪的是,他竟然主張神具有人的形象,又吃又喝,還會說希臘語;神靈的軀體由各肢竅組成,神永遠快樂,不介入世界的事務。

他關於世界和生命偶然構成的觀點,還不是我們討論的時候;在談論近代人如何接受這種觀點時我們再作探討。

海拉——新的懷疑論者是誰?他們提出的主張是否與詭辯派的主張有別?這就是妳要談論他們的原因嗎?

長老——要不是他們提出新的主張,我決不會向妳談及他們的。我談認識論的哲學思想,是有的放矢:這些新的懷疑論者,有許多觀點,妳不能不了解;否則妳以後讀他們的學說時,壹定會有許多不解之處。

無疑,古老的詭辨派和新的懷疑論者之間有壹個***同點:懷疑。但在方法、手段和目的方面大不相同。妳知道詭辨派不是壹個哲學派別,他們只是壹群以傳授職業謀生的有學問的人;而懷疑論者目的不在於謀生,他們是壹群思想家,以為認識真理是壹件不可能的事,因而產生懷疑,說:“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不可知論”作為壹個自成體系的哲學派別。

這壹學說的精義是:我們只了解事物的表面,即它所表現出來的千姿百態;我們無法辨別真正的思想與夢境或騙人的感觀;感觀往往出錯,正如感性認識隨著環境、形勢和狀態的不同對感覺者和被感對象造成差異壹樣。

後來,他們逐步走遠,否認了因果規律。認為人們只從表面上解釋事物的原因,對諸多表面現象的解釋相互矛盾。因此,無法斷然肯定任何事物。他們中壹部分人否認了類比法和歸納法的正確性;部分人在懷疑論中越陷越深,甚至認為壹切根本原則都是未經論證的臆說;並且說,如果壹味追求證據,必然會陷入循環論中:諸如“前提能得出結論”、“結果也能推出前提”,這顯然是荒謬的。因此,論證是不可能的。

這些懷疑論者中,折中的人被稱為“可能論”者,因為他們傾向於認可在我們看來是較為明顯,但還沒有上升到證實它的正確性的真理。因此,我們需要實踐,當我們觀察到自然現象及其內部聯系時,想必能得出結論。但我們不認為這結論立足於因果規律。

海拉——確實,這派懷疑論者對真理的過分否定,比詭辯派的謬論更加危險。詭辯派否認了真理,卻承認他們的否認是建立在出色的辯論藝術之上的;而懷疑論者卻執迷不悟地否認了理性的原則。

長老——正如妳所說的,他們的過分行為顯然很不美氣且膚淺不堪;他們否認了理性的根本原則,認為它同樣也是不可知的臆說。

至於“可能論者”,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壹部分看法有壹點遠見。科學的新發現支持了“可能論”:斷然的理性證據尚未證實的事物,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把古人對地球、太陽、繁星、物質及其實質的看法同我們現代科學的定論作壹比較的話,壹定有許多出入;但古人明確地表示了事物有可能性和側重性的說法,而真正的錯誤卻出現在他們認為“所有理性的根本原則都需要證據”這壹點上。如果對整體大於部分、容器大於被容物、壹對矛盾的事物不能並存、壹是二的壹半等命題都要找出壹個證據的話,等於在廢棄我們的理性,而找壹個超理性的標準來建立思維體系。這是脫離客觀實際的做法,因為理智從本能上就潛藏著壹種根本的、自明的原則;我們用這種原則發現真理。理智不可能再為它找壹個證據;這壹原則是判斷壹切理性認識的基礎。對它的否認,就是對智力的荒廢,更不用說這樣做會出現多少矛盾。持這種學派的人常常被人譏笑,有人問他們:妳們說認識是不可能的,那麽妳們怎麽知道它是不可能的呢?妳們怎麽知道最根本的原則無法論證?誰知道感性騙人,理性出錯?妳們怎麽知道循環論的錯誤及循環求證的不正確呢?這些說法本身不就是壹種認識嗎?如果妳們說的對,“認識是不可能的”,可妳們卻已經認識了真理,那麽,妳們所說的不可認識不就是壹句荒謬的空話嗎?如果妳們錯了,那麽,認識就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妳們說,循環論的錯誤從理性上講是自明的,那麽,妳們不就承認了理性原則的存在嗎?並且由理智肯定了它的正確性。如果妳們否認其自明性的話,妳們的證據不就從根本上立不住足而倒塌了嗎?

海拉——從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派的唯物主義和廢棄理性的懷疑論的荊棘中,怎麽會生出新柏拉圖主義的信仰呢?

長老——妳覺得奇怪嗎?這是信仰永遠周期性發展的規律:每經懷疑、否認以後,通過理性或天啟從失足中爬起,從疏忽中覺醒。

新柏拉圖主義集二者為壹體,即把理性與天啟結合起來了。它是柏拉圖思想和基督教信仰的混合體,由亞力山大的阿摩尼阿斯·阿卡斯首創,接著普羅提諾進行了革新。阿摩尼阿斯·阿卡斯於耶穌出生前二十年生於亞力山大,死於公元45年。他生活的時代,亞力山大城繼雅典後成為世界的中心。當時亞力山大盛行柏拉圖學說,對世界的本源、宇宙的永恒或新生等問題爭執不休。阿摩尼阿斯·阿卡斯對柏拉圖的思想作了大量的解釋,後由普羅提諾於207—240年間進行了壹次改革,從而稱為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的主要學說,是關於存在和世界形成問題的探討。認為這個世界是多姿多樣的,變化不息的,它不可能自生,必須有壹個創造者,這個創造者便是神。神是獨立的、永恒的、自立的,是超越物質和精神的,他與萬物決無雷同之處。因此,只能用否定的(反面的)屬性來描述他,即他不是物質,不能把他描述成運動或靜止的;不能說他存在於某個時間或某個地點;不能給他加上任何屬性,否則,他就好像萬物中的壹個,或限定了他。神是無限的,完美的,無求於他物。我們對他的本質僅有的壹點認識是:他創造了萬物,且超越萬物;對他的本質,人無法認識。

這些話中雖然包含著真理,卻過分地否認了神的屬性,甚至讓神變成壹個物質的存在。完全依靠否定的方法描述神的存在是錯誤的,因為這樣雖然肯定了神存在、固有、永恒、不同於萬物和自立的屬性,卻肯定不了他的全知、全能和意誌,而這些屬性從理性上講恰巧又是神的必要品格。

總之,這壹派承認真主的存在,承認他創造了世界。因此,我們不準備詳盡地去批判它,盡管它忽略了壹些在理性上看來神的必要屬性。但是,我提醒妳該派的創始人普羅提諾犯的壹些錯誤,他在考慮世界怎樣形成時,受錯覺的牽引,掉進了臆想的陷阱。他說:“神不能直接創造世界;如果直接創造的話,神必定要跟世界接觸,他是獨壹的,豈能生出形形色色的世界?”

海拉——那麽,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長老——普羅提諾對我們說:神對自身的思慮中產生了流溢,流溢即世界。從神那裏首先流溢出來的是理性,這個理性有兩種職能:參悟神明,參悟自身。從理性流溢出世界的靈魂;由世界的靈魂流溢出人類的諸多靈魂,並流溢出了第二個靈魂,即自然界;世界的靈魂屬於精神世界的壹部分,但它的位置在精神世界的邊緣,接近於色世,即介於色世和妙世之間。

我向妳提示了這麽多有關世界形成、流溢、誕生、精神、靈魂的假說,便於讓妳認清伊斯蘭哲學家們所陷入的壹些荒謬觀點的起因。因為他們接受了新柏拉圖主義的許多學說,他們把柏拉圖主義叫作“亞力山大派”,把普羅提諾稱作“希臘長老”。

蘇格拉底說:把認識建立在感觀之上的作法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感觀因人、因事、因境而異,我們必須找到壹個穩定的、沒有分歧的認識原則。我們如果去審視自己的認識,便發現其中包含著由感觀傳達給我們的個體認識和內在的、無法感知的整體認識。比如說“類型”,它是我們通過歸納同類事物的***性,排除了偶性以後獲得的壹種認識。因此,這種認識的對象是壹個無法感知的、客觀上不存在的東西,是壹種整體的認識;有理智的人不會懷疑理智在認識它的過程中的創造作用。這種整體的認識才是知識賴以建立的必要基礎。人們的個體感知因人、因事、因境、因情而異,而理性只要健全,總是普遍壹致的。通過這種壹致的理性知覺,我們才能界定所有事物,才能制定正確而穩定的準則,才可以認識何謂美德。

蘇格拉底以後,出現了他的著名學生柏拉圖②,他擁護老師創立的認識論,並加以鞏固。但我不知道他為什麽要把這壹認識建立在理念的基礎上?理念是什麽?

他說:整體的意義不可能用感觀來獲悉,只能通過理性。比如:美與醜是我們從許多外表和形式各異的事物中概括出來的兩種概念。我們何以知道有的事物具有美的特征,而另壹些事物卻有醜的特征呢?我們的感觀無法察覺事物的***性,是理智在具有美的***性的事物之間進行比較,而得知其中有美。可是,為了使我們的理智能夠辨別和比較,我們必須對美與醜有壹個先驗的概念。

亞裏士多德把三個因(形式因、目的因、動力因)糅和在壹起,集中為壹個因,稱之為“形式”。他說:“作為事物本質的形式因既潛藏在目的因內,又產生於目的。因為壹件事物,在它形成之後才能顯示它的目的,而形式又是按目的設計的。如果形式因和目的因合而為壹的話,二者都來自動力因,它們的作用顯示於目的和形式中。造床之前,必然有其意圖在先,床被造出來,並賦予了壹定形式後,才算實現了其目的。木匠在造床以後才能正式成為床的制造者,而在此以前在潛能上是制造者。”

亞裏士多德把三個因,即形式因、目的因和動力因集中於“形式”後,就只剩下壹個質料因,即第壹物質。

海拉——到此為止,亞裏士多德對多樣化世界的起源所作的解釋不無道理,但床與木匠的例子與世界的起源問題沒有多大的聯系。床的木料是根本上存在的東西,不是由木匠造的;他只不過把木料變成了床的形式。那麽,是誰創造了木料?是誰創造了世界的原始物質,並賦予了它第壹物質的形式?

長老——亞裏士多德所說的質料不是我們由物質壹詞所理解的含義,因為我們理解的物質至少有形狀、體積和質量。而亞裏士多德的第壹物質,沒有任何屬性。他認為屬性由形式產生。因此,成形之前的事物沒有什麽可以描述或限定的屬性。即在亞裏士多德看來,第壹物質只是壹種接受能力,在接受了壹種形式以後才正式變成壹個具體的東西。他的第壹物質指的就是接受能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說亞裏士多德提出的質料就是無。

海拉——長老啊!這讓人不可思議!

長老——是的,就是不可思議,就連亞裏士多德自己也覺得不可理解。因此,他把萬物的根本分為質料和形式之後說道:無法想象沒有質料的形式,也無法想象沒有形式的質料;形式必須依靠質料而存在,質料只能從形式中顯示出來。而我們談論的分離存在於意識之中。

這就是他的形而上學哲學的基礎。這壹哲學最終主張世界是無始的;物質、形式、運動和動力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