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浪潮之巔
1努爾哈赤與八旗軍
每隔數年,在中國北方的大草原上,就會崛起壹股勢力,初時只是壹位雄心壯誌的個體,最終卻會左右中國的歷史進程,至於為什麽會冒出這麽壹位人物來,我還沒有搞清楚。在施展的《中華史綱》裏,能夠找到部分答案,可我還是不太清楚這種崇高誌向從何而來。努爾哈赤的生平事跡我們這裏不細說,單來探討壹下他所創立的八旗軍。
滿族人並不多,即使在入關之時,也不過幾萬人規模。加上聯盟的蒙古人和漢人,也不過二十來萬。但就是這麽壹波人,硬是統治了 1.6 億漢人。究其原因,滿族人的組織方式是壹個重要因素。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其基本組織單位叫牛錄。每個牛錄有 300 人,是壹個軍民結合體,就像壹個村子壹樣,平時耕種,出征時年青人上前線,老人小孩負責補給。因為都是自家人,所以在補給時會為前線挑選最好的物資。
而明軍就大不相同了,到了明末腐敗嚴重,前後方不能有效統籌,組織力要弱很多。面對滿蒙鐵騎,潰不成軍。五個牛錄組成壹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壹旗,壹旗有 7500 人左右,八旗就是 60000 人。後來又擴充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達到 180000 人。1.6 億人口竟然打不過 20 萬人,可見組織性有多差。?
等到清軍入關後,開始統治全國,先後又經歷了三藩之亂、葛爾丹叛亂等,每次戰爭,八旗子弟都要沖在最前面,多少都有損耗,長期下去,人數越來越少。同時,入關以後許多八旗子弟開始享受生活,戰鬥力大大下降,經過兩百年的演變,早沒有了當年先祖們的拼搏精神。等到 1851 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之時,八旗軍早已完全無法控制局面,於是新的軍事力量崛起,即曾國藩和他的湘軍。?
2曾國藩與湘軍
曾國藩壹介書生,對修身治國很有追求。國難當頭,他開始在湖南老家招募鄉勇。曾國藩選人很有壹套,只選老實巴交的農民,並且把三裏五村的農民編到壹起,這樣在戰場上,他們會互相照應,某種意義上也吸納了牛錄的優勢。並且,他在治軍上頗有壹套,白天練操,晚上教這些士兵讀孔孟之道,士兵有了文化,就不再是腦袋空空。在戰場上,壹邊是孔教,壹邊是基督教變種。打仗需要軍餉,但朝廷並無銀兩撥款,於是曾國藩做起了強行募捐和賣文憑的生意,非常之時,運用了非常手段。 但是等到洪秀全被滅,湘軍就成了壹股威脅清庭統治的勢力。有人建議曾國藩劃江而治,他沒有采納,又怕自己功高蓋主,引起懷疑,於是遣散了湘軍。可是太平軍的余部以及山東河南安徽壹帶又有撚軍作亂,現在沒了足夠的湘軍,這時,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和他的淮軍登上了歷史舞臺。
3李鴻章與淮軍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但和曾個性很不相同。與曾國藩喜歡修身不同,李鴻章更強調用器,他本人也是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的代表之壹。李鴻章是壹個很有誌向的人,20 歲去京之時,就寫了“壹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裏外欲封侯。”這樣的豪言壯語。
淮軍的底子主要是湘軍的壹部分,外加安徽本地招募,在初始階段,基本就是湘軍的延續。可後來因為太平軍進攻上海,當地士紳花錢請淮軍保護,於是淮軍通過貨船順江而下,進入上海。開始時,上海的士紳及洋人雇傭軍很看不上淮軍,李鴻章用行動打了幾場勝仗,才讓人刮目相看。他在和洋人並肩作戰的過程中,發現了洋槍洋炮的威力,便迅速開始借鑒,購買武器並雇傭洋人教練培訓,不到壹年,淮軍裝備已大不相同。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先用大炮攻打,再用槍隊攻擊,太平軍節節敗退,最後連天京也被攻陷。在組織間的對抗當中,當組織水平相當時,工具的領先就起到關鍵作用。或者說在組織的建設中,人和工具擁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這之後,曾國藩和李鴻章采用了不同的措施。李鴻章繼續壯大淮軍,壹方面可以消滅太平軍和撚軍,另壹方面以後還要對付洋人。在這之後,“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成了李鴻章的核心理念,李鴻章可以算是清末創新第壹人。隨著淮軍的作用越來越大,李鴻章的仕途步步高升,最後做到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創建了北洋水師。可清朝已是強弩之末,軍費不足,再加上李鴻章在軍事管理上失利,最後釀成了甲午慘敗。我在看《走向***和》時,對李鴻章很是佩服,他不過是滿清的裱糊匠,壹切由不得他。
甲午慘敗後,淮軍就算退出了歷史舞臺,舉國上下呼籲訓練新軍,袁世凱上場了。?
4袁世凱和北洋軍閥
袁世凱起家是在朝鮮,曾經幫著朝鮮皇室訓練親軍,頗有成效。之後甲午戰爭,袁世凱直接逃回了大清。在甲午戰爭期間,滿清政府就開始主持新軍訓練,由淮系將領胡燏棻負責,聘用德國教練,采用西式裝備。略有起色之後,轉交袁世凱負責。袁世凱聘請了更多的德國教練,擴大了招募規模,這就是著名的小站練兵。
小站練兵從訓練方式上和淮軍產生了很大差異,而武器裝備上和淮軍類似,從某種程度來說進行了組織升級。從招人方面來說,抽鴉片的不要,體弱的人不要,雙手平舉 100 公斤重物是基本要求。同時,在軍餉上比較豐厚,為了解決將官克扣軍餉的問題,直接發給壹線士兵,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特別有趣的是,他把德國威廉皇帝練兵曲也借鑒過來了,填詞後成了《大帥練兵歌》,這首曲子反復被填詞,成了後來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
小站練兵短短壹兩年,卻聚集和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人才,像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張勛、徐世昌等。這支力量成了最能打的壹只軍隊,滿清全靠他鎮壓革命黨,袁世凱的位置也越坐越高,最後逼清廷退位,當上了大總統。袁世凱在整個前半生都很出彩,但是他稱帝了,沒過幾天又被迫退位,郁郁而終,這是人生的壹大敗筆。在他死後,部下迅速分裂,形成了北洋軍閥。而北洋軍閥又被壹群學生給收拾了,這就是黃埔軍校。需要說明的是,小站練兵營在辛醜之後被遷到了保定,也就是後來的保定軍校。保定軍校的蔣介石、鄧演達、陳誠、李濟深又成了黃埔軍校的老師。?
5孫蔣和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創建的,但蔣介石是最大受益者。孫中山之所以創建黃埔軍校,是因為他經歷了歷次革命,合作的軍閥總是反水,於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革命軍骨幹。黃埔軍校的費用開支以及最早的籌劃指導都參考於蘇聯紅軍大學。
從生源上來說,由於孫中山的號召外加***產黨的宣傳,吸納了全國各地優秀的學生前來報考,當時毛澤東還是駐紮上海的面試官。對於生源的篩選,可以用黃埔軍校門口的對聯來表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在教育方式上,強調軍事和政治並重。以往的軍校往往單純強調軍事訓練,缺乏政治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信仰教育,學生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所謂政治教育,就是強調思想引導,和學員探討為什麽而戰,同時,三民主義、***產主義這些課程都會在學校開設。所以,到了抗日時期,黃埔生鮮有投降賣國的,相反,舊軍閥出問題就比較多了。?
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平時沒事就會找學生談心,拉近關系。之後經過東征、北伐、第壹次內戰、抗日、第二次內戰,黃埔生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國民黨內部就不用說了,黃埔生是蔣的嫡系,***產黨這邊十大元帥有壹半來自黃埔。我曾寫過壹篇文章《黃埔軍校為何出了那麽多優秀的人》,有興趣可以進壹步閱讀。可以說國***兩黨的對戰,經常是黃埔師生、同學之間的對戰,最後以新中國的成立而終結。說來同是黃埔生,為什麽結局迥異,這就要聊壹聊朱毛的影響。?
6朱毛和工農紅軍
不管是朱德參與領導的南昌起義,還是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其骨幹主要來自於國民革命軍,軍事將領主要來自黃埔軍校。在秋收起義失敗之後,毛澤東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而朱德進行了著名的贛南三整。核心都是在改造舊式軍隊的問題。
首先從黨的領導來說,國軍的支部建在團上,對壹線士兵沒有控制力,部隊聽從軍事長官。而毛澤東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連有黨支部,排有黨小組,直接抓住壹線,深入到毛細血管,這是工農紅軍組織性強的壹個特點。壹個連 180 人,類似壹個牛錄,這種對基本組織的有效管理是非常關鍵的。其次是舊式軍隊官兵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經常出現長官打罵士兵的現象。毛澤東在軍隊裏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反向監督長官,強調民主。這樣,士兵在軍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積極性也不斷提高。
之後還經歷了古田會議,確定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理念。我曾寫過《毛澤東的早期創業》系列,有興趣可以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繼續閱讀。從秋收起義留下的數百人加上南昌起義留下的數百人,22 年後,變成百萬雄師過大江,這是何等雄壯。
上面簡單敘述了這六支軍事力量的崛起過程,這期間也有其他的壹些軍事力量崛起,但都被歷史所淘汰。它們雖然在開始時不引人矚目,但在大問題面前,卻都能通過適當的組織方式,迅速轉變成壹股強大的軍事力量,繼而演變成全國性的政治力量。在這股組織的威力中,時代機遇、兵源、培養方式都是尤為關鍵的因素,我們可以考慮如何將其理念引入到企業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