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式佛像 | 寧式佛像風格起源於西元時晉代的余姚陸埠,在唐宋、明清時期備受推廣,多見於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處。寧式佛像的特點在於衣紋呈現水波紋,左右對稱。佛像面相,鼻子中間寬,額骨方,下巴圓滿。現多流行於東南亞國家。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壹個給了大多數人無限發展可能,卻普遍缺失信仰和目標的時代。但似乎徐劍佩壹直以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麽。
找到徐劍佩,是因為他泥雕傳承人的身份。但接觸以後發現,他在做的事情,已經超出了壹個手藝人的範疇,他正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於佛像,對於信仰的,靈魂式的愛。
? 15歲那年,他第壹次接觸佛像 。
那是1979年,恰逢改革開放。百廢待興。
那壹年,會做佛像的人很少,而徐劍佩的父親就是其中壹位。“我爸爸這個時候是第四代,我就是第五代這樣,祖傳。”
縣裏來了人,請父親去天龍寺修建寺廟。那時候的徐劍佩半工半讀,出於生計的考慮,再加上父親的建議,徐劍佩放棄了學業,進入天龍寺開始學習手藝。這壹做,就是八年。
“像現在天龍寺,天王殿進去的壹塊九龍匾,‘天王殿’三個字,就是大木上面掛的,這是我15歲剛剛做學徒的時候做的,那個現在壹直掛著,我現在看看還蠻好看的。”
? 八年手藝上的打磨,讓他認定這份事業。
在和父親的合計下,他們開辦了現在這家工廠,招收學徒,接受大大小小的寺廟訂單。父親退休後,徐劍佩就接下工廠。
在手藝越來越得到重視的今天,徐劍佩獲得了紛至沓來的肯定,作品進入各地寺廟甚至走出國門。其中上海東林寺的33米室內千手觀音,得到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認證。面對這樣壹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徐劍佩想的是,從觀看者的角度,造像怎麽樣才能做到最佳的比例,並保持表情的莊嚴。
“(模型)2米高,法身這樣做起來以後,離開2米放壹個照相機,從這個角度拍上去,我照片洗出來,如果感覺我的眼睛看上去好看的,肯定好的,那我壹次次改,壹次次修,那麽最後是做出來相當漂亮。”
這是做大佛像和小佛像的區別。
“弄好到做好全部是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就住在那邊,幾十米高的架子搭好,每天要跑上跑下,有幾十次,跑到下面畫眼睛,這個頭大的不得了,有整個房子這麽大,妳蹲在那裏比鼻子還小了,因為我本來有恐高癥的,但是每天跑每天跑,跑習慣了,以後就不怕了。”
? 但是,徐劍佩始終心存憂慮。這份憂慮在於,現在願意像他壹樣去鉆研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就我的理解工匠來講,他是吃苦耐勞,還有容納很多的智慧,並不是說我們工匠沒有智慧,其實工匠的智慧是無限的,要做壹個好的作品,這個要開動腦筋的,不是說這麽簡單的。”
這個時代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因此這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每天和木頭、泥巴打交道,並且收入並不可觀的工作並不被看好。拿徐劍佩自己的話說,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學徒已經沒有了。
“越來越少,像我們有好多位徒弟,他們學了以後,比如說他三年五年都做了,他最後很多都改行的都有的,他覺得我為什麽要這麽辛苦,也賺這麽點錢,如果我準備的行業會更多壹點,他可能會選擇另外的行業。”
“那如果說是,這個東西慢慢越來越少,那當然很可惜的,因為我們中國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對文化這塊是最重視的。”
是不是要做點什麽?不僅是為了自己所做的那些佛像,更是為了壹種技藝的傳承。
他寫書,記錄下自己造佛多年的經驗和心得,為的是對造像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參考他的經歷少走彎路。
他造博物館,將自己的作品和收羅來的不同風格的佛像置入其中,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為的是能有壹個地方,讓人們見到那些可能從不曾見過的佛教藝術。
讓我們最為動容的是,其中壹部分佛像只出現於古籍中的文字記載,並沒有圖像資料。徐劍佩憑借自己多年對佛教藝術的研究和繪畫技藝,將它們還原到視覺,給了從古至今的佛教藝術壹次更為完整的補充。
? 然而所有的壹切,源於壹份信仰。
徐劍佩剛剛結束為期壹周的辟谷。前半生被工作累垮過的身體,在年過半百之後煥發了新的生機。
“我是皈依過的,信佛的,因為信仰是很好的壹個東西,很好的壹件事情。”
“我對佛教的理解是這樣子,佛教本來是,比如釋迦摩尼佛,2500多年,跟老子孔子同壹個時代,他屬於壹個偉人壹樣的。那麽佛教藝術它主要是壹個樣子,去顯現它壹個佛的樣子,那麽很多時候,(佛像)就供在寺廟裏面,讓人家禮拜,實際上是讓人拜佛的壹個偉大,佛的壹個很好的教育意義。”
正是出於這壹份信仰,讓徐劍佩與世無爭,只專註做好眼前的事。也是這壹份信仰,教會他人生大義,將這種美的、好的事物,不斷延續。
“那我現在就屬於壹生了,就沒有去做過另外的事情,從十五歲開始進入這個佛雕以後,到現在沒有停過,那麽到老估計也還是這個行業,不可能再去改變它的,這是我壹生中的事業。”
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也是最好的時代。
這是徐劍佩的造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