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壹統天下後,開始了焚書坑儒。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這其實是兩個事件,根本不是壹回事,被後世史書合並在壹起稱為“焚書坑儒”。
但如果沒有焚書坑儒,也不能免於清朝成為短命王朝。
焚書坑儒所焚何書?為何而焚?
最主要的壹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贊頌歷代君王,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壹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此經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傳。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醫藥、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也未能幸免。
所坑何人?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因方士所言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方士接近秦始皇,其目的不是要煉丹,而是要傳《道經》於天下。
其實歸根結底,焚書坑儒是壹場統壹思想的運動。秦始皇統壹了六國,但這六國都曾經長期存在,各個國家長期以來政策不同、制度不同、甚至各國花的錢都不同。
所以秦始皇統壹後,才開始進行壹些了的統壹政策。
在政治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在經濟上統壹貨幣,統壹度量衡。在文化上,統壹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
這些都好做,唯壹不好統壹的就是人的思想,這也不是壹朝壹夕就可以改變的。雖然戰國結束了,但百家爭鳴仍然在繼續,這對秦始皇的統壹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他看來,秦國急需思想的統壹,形成統壹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樣也有利於他的統治。
但五百多年的分裂,不是說說那麽容易的,不同國家的各種諸子百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已經在意識形態上存在隔閡了。
可是秦始皇有點急功近利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餓了大量的血性事件,這就讓人加劇了恐懼。
但秦朝的滅亡其實有太多原因了。不能簡單歸結於焚書坑儒,說實在的,這也不是秦始皇首創,早在之前就已經有了,況且對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點過於誇大了。
雖然的確加速了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但不能壹味地怪在焚書坑儒,要知道秦朝建立後,原有的制度開始出現僵化,而秦朝卻因循守舊,不思變通。
按說壹般情況下,大壹統之後自然是要休養生息的,但秦始皇持續采取暴政,使得人民無法忍受。
還有,秦始皇的突然暴斃,使得糊塗的二世繼位,這也是原因之壹。
所以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單純的改變壹點,未必就可以延緩這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