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槍,全名為“楊家梨花槍”。據《南樂縣誌》記載:北宋年間,宋軍元帥楊延昭擺牤牛陣,要在南樂壹帶與遼兵決戰,不料被敵識破,退回察院。楊延昭獨自斷後,因多日鏖戰,疲憊不堪,遂在曠野壹菜園草屋小憩。
豈知楊延昭壹時失慎,竟患卸甲風昏迷過去。幸虧恰遇東寺莊精通醫理的老人袁代,袁代將其攙扶到家中精心治療,幾經周折楊延昭化險為夷。楊延昭感恩不盡,以重金酬謝,袁代辭而不收,但求賜教槍術。楊延昭滿口答應,事後便派人前往袁家精心傳授。
後來因宋軍揮師北進,袁代槍術尚未學完,楊延昭便派老將楊洪將祖傳槍譜饋贈袁代。南宋末年,紅襖軍首領李全的妻子楊妙真槍術精奇。《宋史》中《李全傳》記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楊家槍譜:
楊家槍術世稱雄,前手正,後手硬,仰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線,手疾眼快紮人面。舞花槍,眼花繚亂。鎖喉槍,鬼神難擋。回馬槍,神仙難防。怪莽翻身,梨花蓋頂,烏龍翻江出海灘。繡女穿梭奔日月,金門石開搶中腕。要問此槍名和姓,七郎八虎守邊關。
明清時期,楊家槍被武林公認為第壹名槍,是當時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槍術流派,因舞時如梨花搖擺,又名“梨花槍”。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中指出:“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天下鹹尚之。”俞大猷在《劍經》中也說:“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術。”吳殳在《手臂錄》中進壹步指出,“楊家槍,學之易,用之利,大有益於行陣”。
從以上引證明顯看出楊家槍早在明清兩代就已享譽武林,受到尊崇。楊家槍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較早地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槍術理論和精妙實用的槍術體系,正如《紀效新書》所記載:“楊家之法,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
在明代,楊家槍名聲很大,被譽為最上乘的槍術,兵書《武編》、《陣記》等書均有記載,是為當時山東等地專習。
楊家槍技擊戰術以“快”為主,註重虛實兼備,剛柔相濟,如《紀效新書》中說:“槍是伏腰鎖,先紮手和腳。疾上又加疾,紮了還嫌遲。”何良臣《陣紀》中也說:“銳進不可擋,速退不能及。”
清代康熙時期,楊家槍為山東牟平縣馬某所傳。清代末期,楊家槍術是由少林拳正宗第二十八代宗師,有“鐵掌震東海”之稱的楊秀山先生所傳。是少林武術進行年代定位,以及少林拳在兼收並蓄過程中,傳承脈絡的有力證據。扒心等組成;十七戰槍十七式,由黑虎臥身、下步角入水、滾坐馬勢、青龍落地等組成。
軍戰槍二十二式,由狂風擺柳、左蛟龍、烏龍擺尾、鯉魚脫鉤等組成;梨花八母槍十六式,由夜叉探海、惡虎撲鹿、跨虎開山、青龍獻爪等組成。
陣戰槍五十四式,由童子抱心、旋風破道、懷抱琵琶、火焰穿雲等組成;小花槍三十四式,由金簪撥燈、烏龍入洞、烏鴉貫頂、蘇秦背劍等組成。
楊家槍主要動作分為:直刺法、撇槍術、點槍術、拖槍術、揀槍術、提槍術、掃槍術、挑槍術、梟槍術、壓槍術。撥槍術、逼槍術、格槍術、勾槍術、回馬槍術、挑點槍術、拿卷槍術、懸腳槍術、攢刺擊法、殺手槍術等。
臨敵之時,先已蓄勢欲發,或以右側弓步,待敵臨近大喝壹聲,扭轉身軀,或左前弓步同時急將槍尖起花,從下泛起直刺敵心,敏疾異常,若非有所準備,則很少有不得手的,誠為槍術中之至妙者。
正因為楊家槍術系統完整,精妙實用,它才能馳名於天下,人們競相學習、使用、發展它,進而從楊家槍中派生出馬家槍術和沙家竿子。這兩種槍術的創立,不僅豐富了槍術體系的內容,同時也進壹步增強了楊家槍在武林中的魁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