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穿鼻簡介

穿鼻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穴別名·穿鼻 4.1 穿鼻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所屬部位 4.5 犢鼻穴的定位 4.6 犢鼻穴的取法 4.7 犢鼻穴穴位解剖 4.7.1 層次解剖 4.7.2 穴區神經、血管 4.8 犢鼻穴的功效與作用 4.9 犢鼻穴主治病證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犢鼻穴的配伍 4.12 文獻摘要 5 經外奇穴別名·穿鼻 5.1 拼音 5.2 代號 5.3 上迎香穴的別名 5.4 出處 5.5 上迎香穴的定位 5.6 上迎香穴取穴方法 5.7 上迎香穴穴位解剖 5.7.1 層次解剖 5.7.2 穴區神經、血管 5.8 上迎香穴的功效與作用 5.9 上迎香穴主治病證 5.10 上迎香穴的配伍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上迎香穴的配伍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穿鼻 1 拼音

chuān bí

2 英文參考

Dúbí ST35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穿鼻:1.經穴別名;2.經外奇穴別名。

4 經穴別名·穿鼻

穿鼻經穴別名,即犢鼻[1]。見《刪繁刺灸諸穴集要》(抄本)。

穴位 犢鼻 漢語拼音 Dubi 羅馬拼音 Tupi 美國英譯名 Nose of Calf 各

號 中國 ST35 日本 35 法

國 莫蘭特氏 E35 富耶氏 德國 M35 英國 S35 美國 St35

犢鼻為經穴名(Dúbí ST35)[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俗稱外膝眼[3]。屬足陽明胃經[2]。犢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髕韌帶之側,韌帶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犢鼻[2]。主治膝痛,關節屈伸不利,腳氣,膝中疼痛,損傷性膝關節痛,膝部神經痛或麻木,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膝髕腫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癱瘓,足跟痛等。

4.1 穿鼻的別名

外膝眼(《備急千金要方》)。

4.2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臟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犢鼻二穴。

4.3 穴名解

犢即小牛,鼻即鼻子,穴在髕韌帶之側,韌帶形似小牛之鼻,故名犢鼻[2]。

《說文》:“犢,牛子也。”鼻指呼吸兼嗅覺器官。足陽明胃經屬土,以其牛為坤為地,穴當膝髕骨旁,是處形同牛鼻。《醫宗金鑒》:“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因名犢鼻。[4]

4.4 所屬部位

膝[5]

4.5 犢鼻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犢鼻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6][7]。

犢鼻在膝前區,髕韌帶外側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犢鼻位於膝關節外側,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處[3]。

4.6 犢鼻穴的取法

犢鼻在膝前區,髕韌帶外側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2]。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髕骨下方,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取穴[8]。

犢鼻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犢鼻穴的位置

犢鼻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犢鼻穴的位置(肌肉)

犢鼻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7 犢鼻穴穴位解剖

犢鼻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膝關節囊。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皮膚有股前皮神經分布。大腿深筋膜致密堅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髕下方髕韌帶外側深進,直抵關節囊。在關節囊的周圍,有膝關節網,由旋股外側動脈的分支,股動脈的膝降動脈、膝上下外和膝下下內動脈,以及脛前返動脈吻合而成。從腓總神經發出的膝上下外關節支與同名動脈伴行,分布於膝關節。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外側支持帶之間→膝關節囊、翼狀皺襞[2]。

皮膚→皮下組織→膝關節囊→翼狀皺襞。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股前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的膝關節支及膝關節動脈網分布[7]。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腓總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靜脈網[3]。

4.8 犢鼻穴的功效與作用

犢鼻有祛風化濕、疏利關節的作用[2]。

犢鼻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穴之壹[4]。

4.9 犢鼻穴主治病證

犢鼻穴主治膝痛,關節屈伸不利,腳氣,膝中疼痛,損傷性膝關節痛,膝部神經痛或麻木,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膝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膝髕腫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癱瘓,足跟痛等。

犢鼻穴主治膝痛、關節屈伸不利、腳氣[7]。

犢鼻主治膝關節周圍的疾患:如膝中疼痛、腳氣、下肢痿痹、損傷性膝關節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2]。

犢鼻主治膝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腳氣等[3]。

犢鼻主治膝髕腫痛不仁,屈伸不利,下肢麻痹,腳氣。

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膝部神經痛或麻木,腳氣,下肢癱瘓,足跟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向後內斜刺0.8~1.5寸[7]。

壹般斜刺0.5~1.0寸[2]。

膝中斜刺0.5~1寸[3]。

稍向髕韌帶方向斜刺0.5~1.2寸,膝關節酸脹沈重[8]。

從前向後內斜刺1.0~1.5寸,膝關節酸脹沈重。

4.10.2 灸法

可灸[8][7]。

不灸[2]。

艾條灸5~10分鐘[3]。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1 犢鼻穴的配伍

犢鼻配膝陽關、足三裏、陽陵泉,有溫經通絡的作用,主治膝及膝下病。

犢鼻配梁丘、陽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炎。

犢鼻配陽陵泉、委中、承山,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髕骨脂肪墊勞損。

4.12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刺膝出液為跛。”

《黃帝內經靈柩·雜病》: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圓)利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牦,利膝無疑。

《備急千金要方》:“犢鼻腫,可灸,不可刺。”

《針灸甲乙經》:“犢鼻腫,可刺其上(即鶴頂穴),堅則勿攻,攻之者死。”

《針灸資生經》:膝及膝下病;膝臏癰腫。

《類經圖翼》: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若膝髕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5 經外奇穴別名·穿鼻

穿鼻為經外奇穴別名,即上迎香[9]。出《刺疔捷法》。

上迎香為經外奇穴名(shàngyíngxiāng?EXHN8)[6][10]。出《銀海精微》?。別名鼻通、鼻穿、穿鼻[9]。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6]。有清利鼻竅,通絡止痛的作用。

5.1 拼音

shàngyíngxiāng

5.2 代號

EXHN8

5.3 上迎香穴的別名

鼻通(《常用新醫療法手冊》)

鼻穿(《奇穴治療訣》)

穿鼻(《刺疔捷法》)[9]。

5.4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久流冷淚,灸上迎香二穴……

5.5 上迎香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上迎香穴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6][11]。

上迎香穴位於面部,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翼溝上端處。正坐仰靠取之[10]。

上迎香穴位置缺如,近代定位於鼻骨下凹陷中,當鼻唇溝上端盡處[9]。

經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經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5.6 上迎香穴取穴方法

仰靠坐位。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處鼻唇溝上端處。

上迎香穴位於面部,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翼溝上端處,正坐仰靠取之[10]。

正坐仰靠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取穴[12]。

5.7 上迎香穴穴位解剖

上迎香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經,滑車下神經的分支,面神經的頰支和內眥動、靜脈。

5.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鼻肌→鼻翼軟骨[11]。

5.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和滑車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面動脈分支分布[11]。

布有篩前神經,滑車下神經,眶下神經分支和面動、靜脈[9]。

5.8 上迎香穴的功效與作用

上迎香穴具有清利鼻竅,通絡止痛的功效。

5.9 上迎香穴主治病證

上迎香穴主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部瘡癤,鼻竇炎,鼻塞、鼻中癔肉,過敏性鼻炎,暴發火眼,迎風流淚、感冒頭痛等。

上迎香穴主治鼻淵、鼻部瘡癤[11]。

上迎香穴主治頭痛、鼻塞、鼻中癔肉、暴發火眼、迎風流淚、鼻炎、鼻旁竇炎等[10]。

上迎香穴主治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旁竇炎,鼻瘜肉,爛弦火眼,感冒頭痛等[9]。

鼻病:鼻塞,鼻淵,鼻部瘡癤[12]。

眼病:目赤腫痛,迎風流淚[12]。

其他病:頭痛[12]。

5.10 上迎香穴的配伍

配魚腰、睛明、攢竹、太陽,治目赤腫痛[12]。

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眼目流淚[12]。

配上星、印堂、合谷,治慢性鼻炎[12]。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壹般向內上方斜刺0.3~0.5寸[10][11]。

針尖向內上方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放散至鼻額眼球部[12]。

沿皮刺0.5~1寸[9]。

5.11.2 灸法

可灸[10][12]。

5.12 上迎香穴的配伍

上迎香配天府、肝俞,有疏肝宣肺的作用,主治久流冷淚。

上迎香配印堂、合谷、肺俞,有宣通鼻竅的作用,主治鼻塞,鼻淵。

上迎香配魚腰、睛明、攢竹、太陽,治目赤腫痛[12]。

上迎香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眼目流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