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網上也不好找.
我以我的觀點來回答下吧
我覺得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只不過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們現在看西漢的史記.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資治通鑒,還能看懂點
文字是隨著年代在變動的,我想清朝和民國時期語言方面應該可以互通的
在舉個例子.前面說的是史書.史書都比較嚴謹.小說就不同,小說取材自民間,更能反映當時的民風
就我們所熟悉的水滸傳來看,宋元時期的對話我們還是能聽懂得.而壹些文人墨客寫文章喜歡用富麗堂皇的詞句,和簡潔語句來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們讀來,特別饒口
2. 古代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裏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
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 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
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
後來在壹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
其實現在還有壹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3. 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古人先秦用文言,唐代以後用白話文,白話文在唐代形成。所謂白話文,就如同今天簡體字,官方有官話,繁瑣難懂,民間發明了白話,簡單明了,當然在文采上,被官員認為是低俗的,沒文化的。白話文的出現以傳奇為標誌,看看唐代的柳毅傳,它已經沒有詩詞押韻了。文言在清滅亡以前壹直都在官方流行,奏折中題奏中,布告中,有嚴格的文言格式。官員私下裏當然也用白話文交流了。文言文在社會的發展中,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所以故作高深迂腐不化的學究才用,人民群眾是肯定不用了。現代的白話文和古代的白話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小說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話文的,看起來還有不少文言詞匯。而今天的白話文,就是普通話,文言詞匯最少了。
我記得就這些。具體有出入,樓主可以看王力的著作,那裏說的準。普通話在唐代就形成,這是無疑問的,而且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所謂清代形成普通話,那是發展,不是最初。
4. 古代人說話都說文言文嗎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壹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壹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壹種***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壹般百姓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妳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壹使用的書面文字,妳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壹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采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妳說的從事民間語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5. 古代人他們都是用文言文說話嗎,鄉下人也用文言文對話嗎,,不用。
首先,妳必須了解:“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而不是說所有古文都是文言文。
古代有些小說作品是用白話文,例如四大名著,三言兩拍就都是白話文。這樣的白話文才是古代人日常所使用的。按我們今天看來,即使是白話文,也有很多古文色彩,而這些古文色彩就是古人與今人語言方面的不同之處。
至於古代的鄉下人說什麽話,這就如同現在壹樣,有壹些被認為粗鄙的市井俚語,僅存在於下等階層,城市中有教養的人是不會說的,但是這樣的語言,才恰恰是被使用最廣的。就比如說妳根本無法想象溫爺爺壹張嘴就“嘎哈呀”壹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古代地域之間的交流較少,所以語言種類較多。有通行全國的官話,但是普及程度不高,甚至壹些朝廷重臣也不會說官話——這裏妳就把官話當做普通話來理解,意思差不多,差別不大。比如在南方落後地區(古時候閩浙壹代算是貧困的了,直到明清才富起來)會出現“十裏不同音”的情況。
文言文脫胎於先秦,隨著儒家思想的普及也被普及為日常書面用語,古代寫信都要找人代寫,不僅是因為不識字,還有就是信件也屬於書面用語的範疇,要有壹定文言文修養的人才能寫,沒有進過學的平民百姓是寫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