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劉歆文言文

劉歆文言文

1. 漢光武帝劉秀文言文

漢光武帝劉秀 字文叔,蔡陽人[1],漢景帝後裔。

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挽狂瀾於即倒,王尋等百萬之眾,壹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鐘,由此而敲響。

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壹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

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壹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謚號光武,廟號世祖。

西漢皇族,漢高祖九世孫。秀九歲喪父,寄養叔父劉良家。

早年從事農業生產。新莽天鳳三年(16),到長安求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

後因資用拮據,回到家鄉。地皇三年(22),農民起義軍蜂起,與其長兄劉演率領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棗陽)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軍編為六部,擊殺王莽南陽守將,又擊敗王莽大將嚴尤、陳茂,進軍圍宛,聲勢大振。

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諸將擁立劉玄做漢帝,號更始帝。是年劉演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

更始帝在害死劉秀大哥後,讓劉秀巡河北,想讓河北勢力殺了劉秀,可劉秀借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在以後先後消滅了其它割據勢力,赤眉軍(建立建世政權),綠林軍(建立更始政權),銅馬軍,公孫述(稱帝)國號“成家,大成,成,”,漁陽的彭寵(稱燕王),南郡的秦豐(稱楚黎王),梁地的劉永(稱帝),齊地的張步(齊王),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稱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西伯王,西州上將軍),安定的盧芳(西平王),王郎(稱帝),劉秀都與之有過較量。經過參照某事建議與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針準備後,打敗 *** 、重連、尤來、大槍、五幡……等起義軍,終成大業,建立了東漢帝國。

2. 求《劉歆與揚雄書》全文翻譯

劉歆給您行禮了。

我昨天受詔隱藏五官郎中田儀與官婢陳征、駱驛等私通的事,沒想到到了晚上竟然回到府裏。

皇帝下詔詢問夏商周和秦代派遣軒車使者、遒人使者每年到各處巡視,搜集代語、童謠、歌戲,希望能得到比較全的篇目。正好從事郝隆搜集了壹段時間,但很多地方只有目錄而沒有正文。

我父親生前曾經多次向孝成皇帝提出,應當讓讀書人***同搜集訓詁,包括《爾雅》裏提到的以及五經裏的文字解釋等等:與《爾雅》不相同的就認為不對,以及各種經氏之類,都沒有驗證,那些非常博學甚至讀盡了世間學問的人可能才偶然有所收獲,並不是無中生有。當時成帝沒有在意,先父又不能獨自做這項工作。至於我劉歆,提高自身修養尚且不及,更何況再去擔當重任呢?倒是子雲妳(楊雄字子雲)能夠采集前朝以及國外那些獨特的言論和軼事,編成了十五卷書,大概對這些很了解吧。如果不是妳有這樣淡雅的才華和深沈的思考,如果沒有經過成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就能成就這本書,實在是勤奮啊。

我雖然比不上孔子的兒子孔鯉過庭那樣對父親的教誨言聽計從,也很能體會先父的訓誡,三代人搜集的書籍都藏在家裏,其價值難以估計。現在聽說了這件事,很為子雲妳高興和嘉許。現在聖明的朝廷重視這些典籍,大力搜集各地的語言,想要來驗證四方的事情,不需要勞煩使者騎馬乘車的出使就能知道各地的風俗,這正是妳大展身手的時候啊。如果不趁著這個時候把妳豐富的知識拿出來與大家***享,實在是不明智的事情,人家會問妳為什麽要把珍寶自己藏起來呢?對上能夠用忠誠和信用使在上位者明了,對下能夠使他們承受妳的恩情,這就是所謂的知道積蓄,善於布施啊。

蕭何編寫律令,張蒼推演歷書,都是在帷幄中成就,將成果奉獻給皇帝,他們的功勞為漢室所銘記,他們的名聲流傳千古。這就像在秋天的時候不停地收藏谷物,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又慷慨地散發出去壹樣。我現在恭謹地派遣我的仆人送上我親筆書信,希望能夠合妳的心意,使妳的這部書能夠記入簿冊,使當今聖明的朝廷留下光耀千古的典籍。劉歆再三再四地給您行禮了。

3. 劉歆簡介

劉歆--古學鼻祖 2004-7-29 (前50?—23) 自漢武帝尊崇儒術以後,儒學傳授出現了昌盛的局面,當時所立學官壹般概稱 之為今文經學。

到西漢末年,劉歆大力鼓吹古文經書“好惡與聖人同”,為之 爭立學官,從而開啟了經學史上的經今古文之爭。 壹、王侯世家 書香門第 劉歆,字子駿,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

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 校勘學、天文歷法學、史學、詩賦等方面都堪稱大家。章太炎說,孔子以後的最大 人物是劉歆。

顧頡剛稱劉歆為“學術界的大偉人”。劉歆的 卓越學識確實 是為古今學者同聲贊譽的,然而,他又是幫助王莽篡奪漢室江山,建立新朝的最主 要人物之壹,政治上與王莽的不光彩事業捆在壹起,而受到後人的唾棄。

這是壹個 在政治上與學術上都名聲很大的人物,了解他的生平和學術,分析其在特定時代形 成的特殊的人格與事業,確實是壹種十分有趣的事情。 劉歆的生年,歷史上沒有記載。

他是劉向的第三子,劉向生於公元前77年。從 劉歆的生平交往看,他與王莽(公元前45壹公元23年)年歲大體相近,但他又與著 名學者揚雄交往較深,揚雄生於公元前53年,卒於公元19年。

又《欲傳》雲,其 “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將此事 系於成帝建始元年,即公元前32年。

按“少”者,年輕人也。劉歆此時當已在20歲 左右。

由以上諸項看來,劉歆大體年長於王莽,而又稍晚於揚雄,出生時間可能在 公元前50年(漢宣帝甘露四年)前後。他是公元23年自殺的,享年大約為73歲。

研究劉歆,不能忽略他的宗室出身。他的六世祖名交,字遊,是漢高祖劉邦的 同父異母弟。

在劉邦撫定三秦,與項羽爭天下時,劉交壹直隨侍左右,很受親信, 所以在漢高祖六年被封為楚王。四世祖劉成有子五人,長子禮嗣,其余諸子皆封侯。

吳楚七國之亂,劉戊兵敗自殺。其子劉富,因反對叛亂,事前已奔逃京師,得以更 封為紅侯。

富子辟強,學問出眾,但不肯出仕。辟強子德,為劉歆祖父,在昭、宣 之世任宗正,賜爵關內侯,又封為陽城侯。

劉向為德之次子,12歲時就以父蔭任為 輦郎,20歲為諫大夫。其後曾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光祿大夫,領校中五經秘書,劉 向“居列大夫官前後三十余年”,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年72卒。

劉向學問淵博, 著述宏富,撰有《尚書洪範五行傳論》、《五經要義》、《世說》、《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百余卷。 可以說,劉歆的祖輩多數都有做學問的傳統。

到劉歆成人之時,雖家世不如當 初顯赫,卻仍憑著壹個宗室的牌子在朝中占壹職位,“家產過百萬”。 出於嚴格的家學淵源和個人的天賦,劉歆很早就以才學聞名。

成帝之初,親信 大臣就推薦說“欲通達有異材”。由此愛到召見,他“誦讀詩賦,(帝)甚悅之”, 以至成帝想當場任其為“得入禁中”的中常侍。

只是由於大 將軍王鳳的反 對而未能得逞。史書上記載這壹事件時說:“(帝)欲以(歆)為中常侍,召取衣 冠。

臨當拜,左右皆曰:‘未曉大將軍。’上曰:‘此小事,何須關大將軍?’左 右叩頭爭之。

上於是語鳳,鳳以為不可,乃止。”劉歆只得到了壹個待詔宦者署的 黃門郎職位。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漢成帝下令謁者陳農到各地搜求遺書,同時,將太常、太史博士、延閣、廣內、秘室藏書集中到壹起,由光祿大夫劉向負責、步兵校尉任 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黃門郎劉歆等參加,對中秘之書,進行系統的整理 編目工作。劉向逝世不久,漢哀帝下令劉歆領校五經,以完成其父未竟之業。

兩年 以後,經過劉向、劉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由 *** 組織的大規模圖書整理編目工作。 劉向、劉歆父子領導的這次校理群書的工作,創造出壹整套科學的方法。

為了 對書籍的篇章文字等進行校讎和勘定,他們首先兼備眾本,廣搜異本;然後選定篇 目,去除重復;再後糾理錯簡,校讎文字;最後勘定書名,謄清新本。總***整理出 圖書33,090卷,收藏於天祿閣、石渠閣,建立了第壹個國家圖書館,並為先秦古籍 的流傳,為圖書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間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系統的古籍整理方 法,使校勘、辨偽、考據等學問開始產生。劉氏父子典籍整理的壹個重要工作是編 制目錄,首先是在每壹本書校勘謄清後,由劉向父子集其篇目,敘其旨意,寫成敘 錄,也就是後代的提要。

然後,又將各書的敘錄集合壹起,按部類抄成壹書,稱為 《別錄》。這主要是劉向完成的。

最後是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進壹步加工,編 成了壹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七略》計七卷,其《輯略》為全書的 敘錄,其余六卷,“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 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將著錄的圖書分為六個大類,38種,603家, 13219卷。《七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每種每類都加小序,說明其學術源 流、類別含義等,不僅對當時的學術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目錄學更有 著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目錄書的典範。

劉歆本來從其父學習《詩》《書》《易》和《谷梁傳》,在經學上很有造詣。 在勘。

4. 急求翻譯

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也。

奮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謂門人曰:“吾已從君魚受道矣。” 遭王莽亂,奮與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請奮署議曹掾,守姑臧長。八年,賜爵關內侯。

時天下擾亂,惟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 奮在職四年,財產無所增。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時天下未定士多不修節操而奮力行清潔為眾人所笑,或以為身處脂膏,不能以自潤,徒益苦辛耳。

奮既立節,治貴仁平,太守梁統深相敬待,不以官屬禮之,常迎於大門,引入見母。 隴蜀既平,河西守令鹹被征召,財貨連轂,彌竟川澤。

惟奮無資,單車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謂曰:“孔君清廉仁賢,舉縣蒙恩,如何今去,不***報德!”遂相賦斂牛馬器物千萬以上,追送數百裏。

奮謝之而已,壹無所受。既至京師,除武都郡丞。

時隴西余賊隗茂等夜攻府舍,殘殺郡守,賊畏奮追急,乃執其妻子,欲以為質。 奮年已五十,唯有壹子,終不顧望,遂窮力討之。

吏民感義,莫不倍用命焉。賊窘懼逼急,乃推奮妻子以置軍前,冀當退卻,而擊之愈厲,遂禽滅茂等,奮妻子亦為所殺。

世祖下詔褒美,拜為武都太守。 奮自為府丞,已見敬重;及拜太守,舉郡莫不改操。

為政明斷,甄善疾非,見有美德,愛之如親,其無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稱為清平。 翻譯 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

年輕時跟隨劉歆學習《春秋左氏傳》,劉歆稱贊他,對學生說:“我已從孔君魚那裏學到了大道。 ” 遭王莽之亂,孔奮與老母親和幼弟到河西地區躲避兵禍。

建武五年,河西將軍竇融邀請孔奮作自己官署的議曹掾,擔任姑臧長官。八年,賜爵位為關內侯。

當時天下紛擾混亂,唯有河西地區較安定,姑臧被人們稱為富縣。 這裏與羌胡通商貿易,每天有四次集市。

每壹任縣官,沒有幾個月便都富裕起來。孔奮任職四年,財產壹點沒有增加,親自帶著妻子兒女壹同以普通飯菜為食。

當時全國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註重操守,而孔奮卻盡力實行清正廉潔,因此被眾人所笑,有的人說他身處富庶地區,不能使自己富裕起來,只是徒然自討苦吃。 孔奮註重節操,施政註重仁義平和,太守梁統對他深為敬重,不以官屬的禮節對待他,常到大門口迎接,領入內室引見給自己的母親。

隴西和蜀地被平定後,河西地區的太守、縣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員的財物連車滿載,塞滿了山川。 只有孔奮沒有資財,乘壹輛空車上路。

姑臧的官員百姓以及羌胡都說孔君清廉,仁義賢明,全縣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離去,我們為什麽不報答他的恩德!”於是***同湊集了成千上萬的牛馬器物,追了數百裏送給孔奮。孔奮只是拜謝而已,壹點都不接受。

孔奮抵達京城後,被任命為武都郡丞。 當時隴西殘余的賊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擊官府,殘殺了郡太守。

賊人害怕孔奮窮追不舍,於是抓住他的妻子兒女,企圖用他們做人質。孔奮當時年已五十,只有壹個兒子,但他始終沒有顧及,仍盡力征討。

官員、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沒有不加倍努力與賊人作戰的。 賊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於是把孔奮的妻子兒女推到陣前,希望孔奮退兵,而孔奮卻攻擊得更加急迫,終於擒獲消滅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卻被賊人所殺。

光武帝因此而下詔褒揚贊美他,任命他為武都太守。 孔奮在作府丞的時候,就已經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為太守後,全郡的人沒有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向他學習的)。

孔奮施政清明果斷,是非分明,嫉惡揚善。見到人有美德,愛之如同親人;對品行不端的人,則像對待仇人壹樣,郡中的人都稱他清廉公平。

5. 蘇竟字伯況 文言文閱讀

《蘇竟傳》譯文 蘇竟傳,蘇竟字伯況,扶風郡平陵人。

平帝之世,蘇竟以通曉《易》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書。

王莽時,與劉歆等***典校書,拜為代郡中尉。當時匈奴擾亂,北部邊疆多罹其禍,而蘇竟的代郡竟完整平安。

光武即位,就拜他為代郡太守,讓他強固邊塞以拒匈奴。建武五年(29)冬,盧芳掠得北邊諸郡,帝派遣偏將軍隨弟屯兵代郡。

蘇竟病重,將兵馬交給隨弟,自己到京師謝罪。被拜為侍中,幾個月後,因病被免職。

起初,延岑護軍鄧仲況擁兵占據南陽的陰縣為盜寇,而劉歆的侄子劉龔為鄧仲況作軍師。蘇竟當時在南陽,就寫信給劉龔曉諭他說:君左右安好。

我從前以揣摩編簡之才,與妳叔叔劉歆在壹起***事,校定秘書,我只是在妳叔父的提攜下,自己無多建樹。我聽說君子憐憫同類而傷其不遇。

人不管是愚或是智,莫不先避害然後求利,先定誌而後求名。以前智果看到智伯好戰必亡,於是改名換姓而遠走他方,陳平知項羽為天所棄,所以歸心劉邦,這都是絕頂聰明的人。

聽說妳以前曾經暫時屈節,臣事延岑,後來覺悟了,就不復事延岑。以前的智果、陳平,也沒有高過於妳。

妳住在陰中,那裏賢士很多,若能花點時間,研究考察異同的人和事,從圖書中加以揣度,從人事中加以測量,那麽得失利害,可壹目了然,何至於背著叛亂的困惑,不移誌於守惡的名分呢?與君子的道德行為,為什麽相反呢?世上迂腐的儒生們的膚淺學問,醒與醉都分辨不清,而他們卻要考究評論當世之事,疑惑和誤人視聽。或者說天下更替而興,不知誰當興起,擁兵割據,可以圖得非分的奢望。

或者說聖王還沒有啟示,暫時還應觀察時事的變化,倚附強大,觀望自守。這兩種論調,難道是對的嗎?孔丘的緯書,為漢赤制,緯書玄秘,藏於幽室,文雖微隱,事甚明驗。

而且大德是繼承堯,雖遭王莽篡奪,今光武中興,必復明亮,繼承世代的皇位,掌握無窮的符瑞,王莽雖乘機篡奪,終究招致殺身之禍,肢分體解,宗氏屠滅,不正是效驗嗎?皇天所以眷顧踟躕,是憂大漢子孫哩。議論的人如果不本之於天,參之於聖,隨便以《師曠雜事》來輕易迷惑,妄作緯書以相遊說,離經背道,豈可相信嗎?腐儒們有的說:現在東南西北中五星失常,天時發生乖錯,辰星長期出入失度,太白星出入過度,熒惑星進退見態,鎮星繞帶天街,歲星不舍氐、房。

以為這些征兆,應歸之於國家。災難不是徒然設置的,都是與地上州、國的位置相對應的,是各有所主的。

那房、心即是宋的位置,是東海。尾為燕的位置,是漁陽。

東海董憲迷惑不降,漁陽彭寵擁兵謀反,皇上勃然大怒,派遣大將去征討,所以熒惑應此,董憲、彭寵應受災殃。太白、辰星自從王莽敗亡以來,運行不規則,壹直到現在,或守在東井,或沒於羽林,或縈繞淹留兩旁之星,或在帝宮上下不去,或經天反明,或潛藏久沈,或者衰微暗昧,或者在南北通亮,或者縮成鉤形,或者高而明亮無所禁制,這些都是亂臣們大數已到活該蕩除的符,聖帝應符的吉兆。

亂臣賊子,往往互相交錯,指揮瞎說,以訛傳訛。這樣看來,天文還有什麽遵守的法度呢?從前,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時到午時,有十丈寬,萬丈長,正臨倚彌。

倚彌即黎丘,秦豐的都城。這時月入於畢。

畢是天網,象征網羅無道之君,所以周武王將伐商紂,上祭於畢,以求天助。仲夏甲申為是八魁。

八魁,是上帝開塞之將,負責退惡人攘逆賊。流星形狀像蚩尤旗,或叫營頭,或叫天槍,出奎而西北行,到延牙營上,散為數百流星而滅。

奎為毒螫,主武庫之兵。這兩個變化,郡中及延牙士眾都看到了。

所以延牙到了武當,名義上說是發兵,實際上是躲避災殃。今年《比卦》部歲,《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滅火,南方的兵今歲要遭災了。

德在中宮,刑在木,木勝土,刑制德,今年兵事結束後,中國就可得安寧的效驗了。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參與。

為什麽怪惑而依賴呢?《葛累》之詩說,光明正大求取福祿,就是這樣的嗎!圖讖的占蔔,眾變的效驗,妳都是明白的。善與惡的區別,去與留的決定,不可不察,莫忽視我的勸告啊!周公之所以善待康叔,是因為康叔不參與管叔蔡叔的叛亂;漢景帝之喜歡濟北王劉誌,是因劉誌不肯從吳王劉濞的叛亂。

自從更始以來,負恩背逆的,歸義向善的,處置斷然不同,能不考察嗎?良醫不能挽救無命的人,強梁不能與天抗爭,所以天要毀壞,人是支持不了的。妳應秘密地與太守劉君***同商議投降事宜。

孔子棲棲,墨子遑遑,憂人之甚。屠羊救楚,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茅焦諫秦始皇,難道是求賞賜?盡忠博愛的誠心,憤懣不能自已而已。

又寫信鄧仲況勸諫,其文多未記載,於是鄧仲況與劉龔就投降了。劉龔字孟公,長安人,長於議論,扶風馬援、班彪都很器重他。

蘇竟不邀其功,潛心樂於道術,作《記誨篇》及文章傳於世。七十歲時,在家去世。

《蘇竟傳》出自《後漢書》。《蘇竟傳》原文 蘇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

平帝世,竟以明《易》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

王莽時,與劉歆等***典校書,拜代郡中尉。時匈奴擾亂,北邊多罹其禍,竟終完輯壹郡。

光武即位。

6. 劉歆的主要成就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壹個貢獻是發現了壹批晚出先秦經書,使之免於佚失,由於劉歆的倡導宣揚,使這批古文經書為社會和士人廣泛得知,遂轉相傳習不輟。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二個貢獻是開辟了以文字和歷史解經的新方法,為了發揚古文經,劉歆等人重視訓詁,不僅憑此以讀經,且據古文的字體筆意以解經。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三個貢獻是打破了今文經學對儒學的壟斷,開啟了古文經學的發展道路。

如果說是董仲舒開創了以微言大義說經的今文經學的話,那麽重視名物制度的古文經學就是劉歆開其山門了。 劉歆對“五經”古文經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所特別愛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傳》。

漢哀帝即位時,劉歆建議將《左氏春秋》及《毛詩》、《儀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下詔征詢臣下對立《左傳》博士的意見,同時讓劉歆去跟今文經博士們討論經義。

劉向、劉歆父子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由 *** 組織的大規模圖書整理編目工作,在這次校理群書的工作中,劉歆創造出壹整套科學的方法。為了對書籍的篇章文字等進行校正和勘定,他們首先兼備眾本,廣搜異本;然後選定篇目,去除重復;再後糾理錯簡,校讎文字;最後勘定書名,謄清新本,總***整理出圖書33090卷,收藏於天祿閣、石渠閣,建立了第壹個國家圖書館,並為先秦古籍的流傳,為圖書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間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系統的古籍整理方法,使校勘、辨偽、考據等學問開始產生。 劉歆在其父劉向編纂《別錄》的基礎上進壹步加工,編成了壹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為中國第壹部圖書分類目錄,是具有學術史價值的著作。

《七略》計七卷,其《輯略》為全書的敘錄,其余六卷,有《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將著錄的圖書分為六個大類,38種,603家,13219卷。《七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每種每類都加小序,說明其學術源流、類別含義等,不僅對當時的學術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目錄學更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目錄書的典範。

著《移書太常博士》,是經學史上重要文獻,造有圓柱形的標準量器。根據量器的銘文計算,所用圓周率是3.1547,世稱“劉歆率”。

劉向、劉歆父子領導的校理群書的工作,創造出壹整套科學的方法。為了對書籍的篇章文字等進行校讎和勘定,他們首先兼備眾本,廣搜異本;然後選定篇目,去除重復;再後糾理錯簡,校讎文字;最後勘定書名,謄清新本。

總***整理出圖書33,090卷,劉氏父子典籍整理的壹個重要工作是編制目錄,首先是在每壹本書校勘謄清後,由劉向父子集其篇目,敘其旨意,寫成敘錄,也就是後代的提要。然後,又將各書的敘錄集合壹起,按部類抄成壹書,稱為《別錄》。

這主要是劉向完成的。最後是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進壹步加工,編成了壹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劉歆本來從其父學習《詩》《書》《易》和《谷梁傳》,在經學上很有造詣。在勘校中秘藏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用先秦古文抄寫的《春秋左氏傳》,特別喜愛。

於是,他壹邊向研治《左傳》有師承的尹成和翟方進學習,請教書中的許多問題及其義理,同時,和父親劉向壹起討論、辨析《左傳》的內容。還以《左傳》“教授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

將《左傳》與當時已立於學官的《公羊傳》《谷梁傳》比較,他認為“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左傳》的價值,在《公羊》、《谷梁》之上。

今文經學:劉歆作為西漢末期的著名學者,他曾對西漢中葉以來盛極壹時的今文經學進行過尖銳批評。他認為今文經學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壹藝,根本無法達到用日少而畜德多,以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他要求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盡快結束那種 壹經說至百余萬言的煩瑣的章句學風。

除此之外,劉歆還對今文經學的以家法傳授的弊端進行了指責,認為他們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 ,他們這樣做無非是要達到黨同門,妒道真的政治目的。劉歆的批評可謂壹針見血。

自西漢晚期開始,古文經學的振興是與劉歆的積極倡導分不開的。他在長期校理中秘書籍的過程中,接觸到大批外人無法看到的古文經籍,從而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並做出了空前的成績。

具體地說來,有以下幾點:第壹,重新排列了六藝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同時,協助劉向將內朝秘藏中發現的《古文易經》校對當時通行的《易經》各種隸書本,把費氏《易》定為古文經典。

自孔子以來,六藝次序總是以《詩》、《書》為先,然後壹般是《禮》、《樂》、《易》、《春秋》。劉歆認為,“六藝之文,……《易》為之原”。

他對《易》頗有研究,認為《易》經由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三位聖人才完成的,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因此,六藝之首當推《易經》。從此以後,歷代誌書和目錄關於六藝的次序,均以劉歆的說法為準。

至於《易》的流傳,西漢施氏、孟氏、梁氏、京房、費氏《易》、高氏《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