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空氣,造成氣流,並以氣流推動輪軸旋轉,按此原理造成的燈就是走馬燈。
在壹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壹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壹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壹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壹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壹轍。
擴展資料:
歷史來源:
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人就創造了走馬燈。許多古籍都有關於走馬燈的記述。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正月15元宵節,民間風俗要掛花燈,走馬燈為其中壹種。外形多為宮燈狀 ,內以剪紙粘壹輪 ,將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 。燃燈以後熱氣上熏 ,紙輪輻轉 ,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 、物換景移的影像 。在宋朝就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
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雲 :“ 飆輪擁騎駕炎精 , 飛繞間不夜城 ,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鹹陽火 ,吳炬霄馳赤壁兵 ; 更憶雕鞍年少日 ,章臺踏碎月華明 。”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妳追我趕壹樣,故名走馬燈。
百度百科-走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