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典》記載的穴位有349個。銅仁穴位針灸圖解增加5點,占354點。
《針灸大成》有5個點,占359個點。
源頭針灸計361分。目前國家標準記載了362個穴位。
2.針灸的療效: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
3、針灸治療原則:
(1)補虛瀉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郁則灸之,虛則不虛。
(2)清熱散寒:熱致病,即淺刺或刺絡放血,快速進針,快速出針而不留針;
感冒了就要留,就是說感冒病要深刺,針要留很久。
4.同病不同治:有些疾病的發病部位和癥狀雖然相同,但發病機理不同,所以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同。
5不同疾病同時治療:雖然有些疾病的發病部位和癥狀不同,但發病機理相同的疾病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6.近取穴:指在病變局部或鄰近部位取穴的方法,是穴位近治的臨床應用。
7.遠端取穴:指臨床上選取與病證遠端部位相關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
8.因證取穴:根據臨床辨證選擇有效穴位進行全身和局部治療。
9.循經配穴法:指當某壹臟腑或經絡發生病變時,沿經絡選擇局部和遠端穴位進行配穴。
10.表裏配穴法:以臟腑陰陽經絡的表裏為依據。當陰經有病時,它會伴隨表裏陽經的穴位,當陽經有病時,它會配合表裏陰經的穴位;當臟腑有病時,還可配以與表裏經相關的穴位。
11.上下配穴法:八脈交會穴是前人總結的實踐經驗之壹。
12.前後配穴法:是將胸腹部的穴位與背部、腰部的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魚目的配穴法就是其中之壹。
13,左右配穴法是根據經絡對稱、絡脈縱橫交錯的特點進行配穴的方法。痛苦的荊棘和巨大的荊棘。
14,五穴:出者為井,溜者為興,註者為郁。做的是經典,進的是組合。
《靈樞-順氣分壹日四時》雲:“病者取臟之井;顏色有病變者服用;當妳生病時,妳會失去;聲音采集經絡的病理變化;滿血者,胃裏有病,飲食不好者,壹並服之。”
井心滿,主體熱,主體劇痛。當主體咳嗽寒熱時,與主體合而瀉之。
15.原穴是臟腑原始之氣經過和停留的地方,是十二經脈中靠近腕關節和踝關節的重要經穴。
絡脈是指十二經脈各有壹個絡脈,任脈絡脈呈鴿尾狀,督脈絡脈長而強,脾滿絡脈,合稱為十五絡脈。五臟有病,是由十二種元素引起的,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的起源。知道它是什麽,看到它應該做什麽,知道五臟的危害。
原穴與絡穴的結合稱為原穴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屬於表裏(陰陽)配穴法的範疇,以原發病經絡原穴為主穴,表裏經絡絡穴為客穴,兩穴為主客穴。互相配合,內外可達,貫徹執行。
16背俞穴是五臟之氣註入背部和腰部(膀胱經第壹側線)的特殊穴位。在胸腹部擡高。
墨穴:是五臟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特殊穴位。
八脈交會穴是十二經脈經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奇經八脈的八個穴位。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八穴的關系:公孫、沖脈相通;內關與陰陽脈相連;外關穴與陽萎脈相連;哭泣與脈搏有關;參麥與洋橋麥相連;後溪與督脈相連;照海和銀橋脈是相通的;列確和仁麥有關系。
八穴是臟腑、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匯聚的八個特殊穴位。
腑必在太倉(中脘),臟腑當季受脅(章門),筋必在陽陵泉,髓必絕,血必在舒,骨必大,脈必過深,氣必在三焦,壹筋直於兩乳之內(鐘山)。
17穴壹般治療急性病,陰經穴治療血證,如崩漏、崩漏等。
常用陽經穴位治療急性疼痛,如頸痛取外丘。
十六穴: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陰、陽衛、陰陽喬麥各有壹穴。
肺病咯血取穴最多,胃脘痛取,心胸痛取門陰。
18、下合穴:表示六腑在下肢有壹個關節點,有六個穴位,故稱為六腑下合穴。胃合足三裏,膀胱合委,膽合陽陵泉,大腸合上巨虛,小腸合下巨虛,三焦合未央。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的主要穴位。
19.刺手就是拿針。臨床醫生通常用右手持針。
握手是指在刺紮部位或輔助針體處的手,多以左手為主。
20.針刺位置:(1)仰臥位(2)側臥位(3)俯臥位。
21,雙手進針法
(1)指針切法適用於短針或動脈的地方。(2)夾針插入法適用於長針。
(3)放松針法主要用於皮膚松弛處的穴位。
(4)捏舉針法主要用於肌肉淺表部位的穴位,如唐寅。
23.針刺手法:提插法、撚轉法。
循行法是指進針後,用手指沿經絡上下輕輕摩擦、拍打體表,以促進行氣的壹種方法。
24.上火的表現:壹是進針後患者的針刺感,操作者根據患者的針刺感調整手法,以達到刺激的有效程度;二是針刺入皮膚後操作者手指的感覺,操作者根據這種感覺尋找和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的程度。
?影響氣的因素:角度、針刺、深淺、取穴不當、久病後氣血下降。
?行氣法是針刺入穴後提撚,然後輕輕搖動針柄,促使經氣到達針下穴位的方法。
25.留針的目的是待和調氣,加強針刺誘導,延長刺激,對於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影響針刺補瀉效果的因素有:機體的功能狀態、穴位的相對特異性和針刺手法的不同質量。
27.基本補瀉方法:
提插瀉法,重插輕提為補,提插輕提為瀉。
撚轉補瀉法中,應用補瀉法時,拇指向前的力量增強,食指向後的力量略輕。
反之,拇指後退時略弱,食指向前扭轉時略強。
在補瀉法中,迎就是迎經,然後隨經而行。
所以“迎而取之”是瀉,“扶之以之”是補。
姬旭補瀉法,慢進針快出針,是壹種替代,快進針慢出針,是壹種瀉法。
復合補瀉法:燒火山(補),讓天涼(瀉)。
針性眩暈的原因:精神緊張,身體虛弱,過度勞累,饑餓,或出汗後,腹瀉,大量失血,或姿勢不舒服,或手術技術過度。治療方法:迅速將針取出,讓患者仰臥,並給他熱茶或溫水喝。
滯針原因:患者緊張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強烈收縮,針向壹個方向扭轉過多,長時間留針。斷針在針的根部。血腫的治療:冷敷止血,然後局部熱敷或輕輕按摩。
29、艾灸的分類:
艾灸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間接灸: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食鹽(回陽,緩解不良反應),大蒜(解毒,止癢,殺蟲),附子餅灸(溫腎壯陽,陽痿早泄)。
艾條灸包括懸灸:溫和灸、鳥啄灸、旋灸。
真灸:太乙針,雷火針。溫針灸。溫灸器艾灸。
非艾條灸:輕灸、黃蠟灸。在艾灸部位塗抹少量洋蔥、大蒜汁或凡士林,增強粘附力和刺激作用。
補瀉灸:用火補者,必自熄,不吹其火;用火發泄的人,壹定要把火吹出來,把愛傳播出去。他們必須用火熄滅自己。
艾灸的作用:1。祛風解表,溫經散寒2。溫經活絡,活血除痹3。回陽解郁。
4.祛瘀解毒清熱5。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隔姜灸: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隔蒜灸:解毒、健胃、殺蟲、止癢。
隔鹽灸:回陽救逆
隔附子灸:溫腎壯陽
30.拔罐法叫角度法。吸罐抽罐法:閃火法、拋火法、粘棉法、放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拔罐法和拔罐法(5-15分鐘)是常用的方法;采取鍋法。
31、耳穴取穴原則:(1)按疾病對應部位取穴(2)按疾病對應部位取穴。
(3)根據中醫理論取穴,(4)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取穴,(5)根據臨床經驗取穴。
32、三菱針:萬辰被免職。操作方法有點刺、散刺、挑刺、瀉血(刺絡)。
適用範圍:急性證、熱證、實證、血瘀證、疼痛證。
33.皮膚針的理論基礎是十二皮部。叩擊部位:沿經絡、穴位叩擊,局部叩擊。
34.皮內針:皮內針又稱埋針,有粒針和壓釘兩種。皮內針常用於慢性和疑難雜癥,以及經常發生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風是猝死,意識不清,半身不遂,伴有口眼?歪歪斜斜,還是只靠嘴而沒有意識?以偏癱為特征的疾病。
子午1)偏癱?治療: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要點:上肢:首義、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
下肢:繞陽陵泉足三裏結西昆侖跳?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偏癱還可取患側井穴,穿刺放血,取通經絡氣之意。上肢也可拍肩、楊赤、後膝等。,而且下肢還可以乘風、掛鈴等。
長期,上肢癱瘓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癱瘓可配腰陽關、白環俞。
若患側患肌腱屈曲攣縮,肘宜配曲澤,腕宜配大令,膝宜配曲泉,踝宜配太溪,即陽病取陰;如果語言別扭,配啞門、廉泉、李彤;如果皮膚不好,可以用皮針輕拍患處。
中臟腑證1)閉: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
?2)失格:關元神闕(隔鹽灸)
36、腰腿痛的主要穴位:魏舒達嗎?
加減:寒濕腰痛加灸大椎穴,溫陽散寒;
血瘀腰痛加舒歌,活血化瘀;
腎虛腰痛艾灸,益腎壯腰。
37.失眠:臟腑失調,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導致不能正常睡眠的疾病,也稱失眠。
要點:神門內關會睡得安穩嗎?
加減: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三陰交補益心脾,益氣養血;
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徐秋補益心氣、安神定誌;
肝郁化火,能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是指突然發作的以氣短、咽部喘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壹種常見的復發性疾病。
要點:舒菲中復天圖塔中洞對於哮喘和繁華最穩定?
加減:冷飲降伏肺加風門,太原疏風宣肺;肺腎陰虛加腎俞、關元、太溪滋腎益肺。
?邵氏五針:主要針刺、大椎、風門。
比如咳嗽配赤澤、太原穴,痰配足三裏、中脘穴,痰喘配漢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內關穴,針刺後在相應位置拔罐。
39.肚子疼?要點:中脘內關公孫足三裏?
加減:寒邪犯胃加神闕、梁丘散寒止痛;
飲食停滯加梁門,李健消食導滯;
肝氣攻胃,增期,太沖,疏肝理氣;
胃陰不足者,加舒威、太溪、陰三,滋陰養胃。
40.便秘是指便秘,排便時間延長,或雖有排便但排便困難的癥狀。
要點:舒天直溝水道回歸豐隆?
?加減:熱秘者,加合谷、內庭,以清腑之熱;
有秘氣者,加太沖、中脘調氣;
秘虛者,加脾俞、氣海、脾氣,幫助通便。
41,痛經?要點:關元氣海三陰交?
?加減:對於寒濕凝滯者,該機可溫經通脈,祛邪調經;
對於肝郁氣滯的患者,加太沖、次瘡,可疏肝解郁;
氣血兩虛者加血海、脾俞、足三裏,健脾益氣,補血。
42.遺尿?主穴:關元中脊膀胱經三陰交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壹些特殊情況下,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或影響疾病的治療;在標病不急的情況下,應遵循治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