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武夷不大,但處處幹凈。除了泡溫泉,吃狗肉牛雜,武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百米寬的熟溪,不深但很清澈。還有那座古老的廊橋——舒曦橋。
武義縣位於金華市的西南部,在浙南的深山裏,壹路坐車,卻能看到幽深的峽谷,滿山青山,綠樹環繞,竹影婆娑,流水潺潺,風光無限。被譽為“螢石之鄉、溫泉之城”。
五邑還是湖湘詩人潘沫華、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經濟學家錢家駒、著名工筆巨匠潘絜茲的故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等曾在武夷山趙明寺講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
唐二年(公元691)解析;永康西部原屬武義縣,後劃歸梧州。傳說武則天當政時,新設郡縣都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白衣山,故名武義縣。後改稱武城縣,唐元年(公元905年)改稱武義縣。武義縣於1958年並入永康縣。武義縣於1961恢復。至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武義縣城位於虎山鎮,北臨虎山,南臨舒曦。這裏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五邑原來的城區很小,幾乎和我們老關白壹樣大。解放橋自1978在舒曦建成後,跨越了舒曦的歷史界河。舒曦也因此成為壹條從西南到東北貫穿武義縣的自然景觀帶,就像上虞的曹娥江十八裏景觀走廊。
如今,武夷母親河上有七座橋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被譽為“江南壹絕”的舒曦大橋。
“遠遠看到橋下有人經過,我懷疑是船在鏡中遊弋。”舒曦大橋位於武義市中心,橫跨舒曦,連接濟南北部。解放橋在橋的西邊不遠,虎山橋在橋的東邊。過去是武義、永康兩縣,金華、滁州的交通樞紐。
沿著青石臺階,我們走上了古曦大橋。在橋頭,矗立著兩只威武樸實的石獅。古橋頭的墻和屋頂與馬頭墻相似,但有更多上翹的飛檐。走在古橋上,橋兩邊的木欄桿獨具江南特色,遠遠就能欣賞到武夷鎮的美景。
舒曦大橋是壹座十墩九孔的屋頂式木廊橋,幹砌石橋墩,橋墩上堆有六層硬木樁,每層長度為1。7 ~ 2、25米成雙懸臂,其上裝有原木縱梁,凈距為10。~ 12m,長140m,寬4。8米,橋廊建49座橋屋,橋內建亭臺樓閣。亭臺樓閣高聳,重檐上翹,十分壯觀。
難得的是壹條走廊,壹根柱子都有對聯或匾額,增添了人文氣息。其中有沙孟海等名家的書法,各有風格,值得壹看。
舒曦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中的壹朵奇葩。建於南宋三年(公元1207年),到今年已經800多年了。
據《武義嘉慶縣誌》記載,南宋時,武義縣舒曦橋旁有壹碼頭。後來隨著當地人口的增加,單靠小船已經不能滿足當地人的出行需求。武義縣主簿石為救百姓涉水過河,捐資修建了壹座十墩九孔的露天木橋。
從此,南北天險成為通衢,在武夷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筆。
村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善良,於是稱之為“石公橋”。至今橋中央還高懸著壹塊牌匾“溯石公”。
這座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直到明朝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才在橋上修建了屋頂,並加建了49座橋屋,成為壹座風雨廊橋。
舒曦大橋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後來大修了10多次,已經成了大家熟悉的這樣壹座橋。
舒曦橋兩邊每隔壹段距離就放壹張凳子,供遊客休息。壹條板凳把廊橋分成三路,兩邊是行人,中間是古代的馬。
在現代,古曦大橋也承載著壹個民族的恥辱。1942年5月,日軍入侵武義,推翻了舒曦大橋橋墩以上的所有橋樓,在橋上鋪設了鐵軌,架設了壹條直達武義郊外螢石礦區的鐵路。在橋的北面,日軍還修建了壹座螢石礦加工廠。被盜的芒市列車幾乎每天都要經過古曦大橋,這牽動著當地人的心。
1945年,日軍投降後撤出武義。當地人做的第壹件重要的事是修復古曦橋,並把它修復成清朝重建時的樣子。山頂有三座重檐歇息亭,兩端設豎踏。
2000年6月23日夜,10,17,由於持續暴雨和水流湍急,古曦大橋部分橋墩因洪水嚴重垮塌。該縣人民捐款捐物來修復它。2001年5月,歷時八個月修復,古橋重現。
如今,這座橋的交通功能完全弱化,只承載著武義人的閑適生活。這座橋已經成為當地人的休閑場所。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陳誌華教授等專家考察了我國現存的300多座古代廊橋,得出古曦橋是我國“廊橋之祖”的結論。
武義舒曦橋和永康西津橋這兩座舉世聞名的廊橋堪稱“姐妹橋”,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