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兵器:青龍偃月刀(演義)、槊(專家推論)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是“長生”和“壽長”這兩說。 關羽的地位 忠義化生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擡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托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壹,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誌》),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壹朝,僅北京壹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壹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壹種精神。
人物評價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以前,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裏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誌平話》,且《三國誌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道教中的關公 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壹,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壹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壹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壹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關公作為忠義的化身,早為百姓家喻戶曉。不過,關羽作為佛道二教的護法神,儺壇壇神,尚鮮為人知。
關公如何成為佛道之教的護法神和民間壇神的呢?
由於關公壹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驅儺習俗中,奉為壇神或戲神。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提陽戲都敬關公為主神。開戲,必設關公聖像、先祈關公後開正戲。在梓潼縣還有“關公掃蕩”的習俗。每年春節或關公生日,均要從廟裏擡出關公像,在田野、村寨中遊走(掃蕩),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壹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