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象的馴化
大象的馴化在中國古籍中有記載。傣族先民是古百越的壹部分,又稱滇越,其居住地在《史記》、《大宛列傳》中稱為“騎象國”。舒曼記載了唐代傣族的大象養殖:“凱南(今景東)在南方養大象,比水牛還大,壹家養了好幾頭大象,而不是牛耕。”馴服大象的最早時間很難考證,但壹個家族的大象數量相當多。比如傣族首領帕雅真建立景隆金殿國(公元1160-1180)時,就有“九千頭大象”。馴養大象當“騎象”主要是這裏的各級祝酒人樂此不疲。明代文獻記載:“常見坐象,以十幾面銀鏡為繞,銀釘銀鈴為邊,鞍面以鐵為籬,繪以丹,掛以銅鈴。其中壹個奴才在馬鞍後面,拿著壹個長鉤,為祭病而許,在路上搖搖晃晃。”因為“大象耕地”的意思是“大象耕地”,...泥易,人植”。打個“象仗”,就是“像盔甲、戰服、盾牌壹樣,兩邊掛竹筒,擺成短陣,準備刺。”作為主要的“方物”,土司以“馴服大象、象牙”向中原天朝進貢。據不完全統計,僅明朝270年間,西雙版納的大象和象牙就多達27批。在過去,西雙版納有許多大象,每個孟都有壹個村莊,他們飼養大象來敬酒。現在,西雙版納的張曼村落還有很多名字,但都是空的。西雙版納的大象在近代因為大象數量銳減,狩獵貢品減少,已經成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