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楊露禪所學太極拳為何與陳溝太極拳差異很大
過去,人們總以為楊露禪改了陳長興傳他的拳而自成壹派。那是因為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陳溝太極拳師紛紛著書及到各地傳授太極拳以來,人們發現其動作形式及動作名稱,與清道光年間三進陳溝從陳長興學藝、後在京城傳藝的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動作及動作名稱,差異很大。陳溝的太極拳及動作名稱與通背拳風格、名稱相近,並與通背拳壹樣,以“纏”字為靈魂。而楊露禪傳的太極拳則強調勁整,不妄動。 可是,武氏太極創始人武禹襄之兄於鹹豐年間在舞陽鹽店發現的《太極拳譜》上的十三勢太極拳動作名稱及順序,卻與楊露禪傳的壹樣,而與近代陳溝傳的及其拳譜上記載的十三勢太極拳有頗多差異,這又說明楊露禪傳的拳架有淵源,非後經自我改創的拳。那麽,除武氏鹹豐年間發現的《太極拳譜》證明楊露禪的拳架是原傳拳架外,是否還有其它旁證? 到本世紀初的2004年,在與溫縣相鄰的博愛縣(原稱“河內縣”)唐村發現了清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譜及乾隆年間的《太極拳譜》,其遠早於武氏發現的《太極拳譜》的唐村之拳譜,其中的十三勢太極動作名稱也與楊露禪拳架的動作順序名稱壹樣,這便完全確定了楊露禪拳架是原始的,而在李氏家譜中又清楚地記載了李氏的八世祖李春茂及李仲、李信、外甥陳溝的陳奏庭均在唐村旁的千載寺三聖祠太極宮拜師學藝,所學有“十三勢拳、劍、刀、槍、箭藝,還有無極養生功、通背拳、春秋刀”等。太極宮另壹側的王堡村九世祖王仲錦也是拜太極宮道人為師學十三勢拳及六合槍棍。 據李氏家譜、拳譜及王堡槍譜載:當時太極宮的老師有博公道長、董秉乾老道。可見,明末王堡、唐村、陳溝的十三勢,來自道門是無疑的。 那麽,十三勢與太極拳是否是二回事?陳溝的老拳譜對此有說明:“太極拳,壹名十三勢,壹名十三折”。陳溝人清楚地說明十三勢就是太極拳,與清末民國初楊露禪及其後人、弟子,在京城的說法壹致。 換而言之,太極拳或十三勢不是陳奏庭創的,而是陳奏庭在明末學自太極宮道門的(入清後陳奏庭又從蔣發深造十三勢),楊露禪在京城傳藝,弟子拜門時不拜陳奏庭為祖師爺,是嚴守遵師重道的武林傳統,而當代將陳奏庭說成是太極拳創始人,實屬欺師滅祖,欺世盜名,喪失道德的卑劣行為。 既然楊露禪從長興公處所得是道家原傳太極十三勢,同時,也從未記載過楊露禪改創過拳架(除其子健候、孫澄甫外),那麽歷史上有否記載陳溝人改創拳架?回答是肯定的。據陳溝拳譜載,與長興公同為陳氏十四世(太極拳六世)的陳氏族人陳有本曾創“陳有本小架”,也稱“新架”,其後十五世陳耕耘、十七世陳發科均改創拳架。 這就回答了為什麽近代陳溝太極拳與楊露禪的拳架動作及動作名稱不壹樣的原因了。 很顯然,長興公傳楊露禪的拳架是其九世祖陳奏庭得自道家的原傳太極十三勢,而陳有本、陳耕耘改創的陳溝太極拳,已是更改了的太極拳十三勢,是結合了通背拳,並可能參照了戚繼光編的“三十二勢長拳”而改創的,已非純道家原傳太極拳了。(筆者按:徐震在其《太極拳考信錄》中說,其所收集的陳溝舊拳譜有不少戚繼光的“二十四槍槍法”、“三十二勢長拳”等篇章。筆者從“二十四槍”中“闖鴻門勢”之“旁註”中推知,戚氏的著作,極可能由萇乃周攜至陳溝,萇與陳溝太極拳第三世陳繼夏有過交流) 那麽,陳有本為何要改創拳? 據《焦作武術》壹書載,陳長興時,陳溝除通背拳外,太極十三勢有二套拳架。筆者認為這二套拳架就是楊露禪進京時傳的“外傳大架”與“內傳小架”。 外傳大架在陳溝有不少人學,與陳長興非嫡支的陳有本也學得太極十三勢外傳大架及通背拳。同時,他自然聽聞過還有“內傳小架”,只是不得壹見,長興公不輕易示人,就同其弟子楊露禪在京城時,雖有眾多弟子、學生,他除了教大架外,對內傳小架從來不露。 陳有本既然學不到,也見不到內傳小架,便決定自創壹套小架,即陳有本小架。自此,陳溝太極與道家原傳太極十三勢,便分道揚鑣了。 陳耕耘又為什麽會改創拳?照理,陳耕耘若得“內傳小架”,便會覺得不必要再去改創道家原傳拳藝,可見他也未得父親長興公傳道家原“內傳小架”。這壹點並不為怪,《焦作武術》P124上說,陳奏庭的拳藝沒有傳給自己的三個兒子:汝為、汝弼,汝聞,而是傳給了他壹個親侄汝信,壹個族侄所樂。陳所樂的傳人陳正如也非所樂之子,而正如與其傳人陳繼夏也不是父子或親叔侄關系。長興公伯父秉奇、秉壬及父親秉旺也不是繼夏之子,繼夏是他們的族叔,而長興公的拳技主要得自二伯父秉壬。。。 這說明“道家內傳小架,得人而傳”的傳統,在當時的陳溝已由來已久,陳耕耘未得父傳,便很容易理解了。 另壹種可能就是陳耕耘向陳有本學其新架並自己改創拳後,忙著傳自己創的拳而不及將道家原內傳小架下傳便亡故,如楊氏楊澄甫改創成自己的大架、及吳氏吳公儀在黃埔軍校改創成自己的方架後,因忙於推廣,未及傳道家原內傳小架便去世了,這二人的傳人均未能學到。 據《陳氏家乘》載:陳氏十五世陳花梅“字鶴齋,從學於長興,功甚純,子五常,五典,能濫其業,門人陳璽均從仲生戰粵匪”。如陳溝以往各代祖師壹樣,極可能長興公選擇了族侄陳花梅傳授,也將道家“內傳小架”傳了給他,可惜陳花梅這壹支傳人已絕傳。 陳耕耘或未得原“內傳小架”,又見陳有本創了新“小架”,便去向有本學(後來趙堡張彥之傳人陳清平也去向有本學),可能陳耕耘學後,覺得自己能創得更好,於是也創拳架,即陳氏大架壹路。這便是現在陳氏太極小架、大架的源頭。 這種帶著強烈通背拳風格的陳氏太極,很容易與廣平縣盧氏六合通背、濟源四路神拳(源自通背)、焦作許氏通背柔拳、及內黃縣通背相混,後四者通背拳常被誤認為是陳氏太極。所以,陳氏太極更確切的名稱應該是“通背太極”,與道家原傳太極拳已不是壹回事了。 不僅陳溝的道家原內傳太極十三勢小架失傳,其動作名稱也失傳,並且陳奏庭在太極宮道人處學的“十三勢劍、刀、槍藝”的原動作名稱也俱失傳。陳氏太極的器械,絕大部分是通背拳中的器械與動作名稱,其余部分則是王堡槍譜、戚氏槍譜的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為什麽陳溝沒有“十三勢論”,“十三勢行功歌”,“十三勢行功心解”之“經典太極十三勢理論”了。因為這些拳論、內傳小架、內傳小架動作名稱,均由長興公秘傳、獨傳給了楊露禪,所以陳溝老拳譜上不見。武術史先驅唐旁、徐震二先生推斷,楊家太極拳譜得自武家。筆者認為這種推斷不壹定正確,可能壹部分如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鶴林大師乾隆年間寫得“太極拳論”來自武譜,余則同十三勢拳、械譜壹樣,是楊露禪壹同得自長興公的獨授。試想,陳溝既能不得長興公傳內傳小架及其動作名稱,那麽,其未得長興公傳那些拳論,又有什麽可以奇怪的呢?如此,陳氏太極拳、械的動作名稱、練法,與長興公獨授楊露禪的道家原傳十三勢拳、械之為何有區別,已經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