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先看看介紹吧
粵語,又稱白話、廣州話、廣東話或粵方言,是壹種屬漢藏語系漢語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由於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北方學者與廣東及西方學者有分歧,故粵語屬於壹門方言抑或是壹門獨立的語言尚有爭議。
目前全球中,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6.7千萬-1.3億[1],使用地區非常廣泛。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壹。
廣州話口音是公認的標準粵語,但在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及電影的影響下,香港事實上已經取代廣州成為粵語流行文化的中心,並為現代粵語中供應大量新興詞匯。而隨著廣州外來人口劇增,境內壹些原粵語地區甚至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如深圳),加上國家政策亦不鼓勵在學校、媒體上使用粵語,亦減少了廣州話的影響力。
不過,香港口語跟廣州口語,發音上並無顯著分別,只是兩地所處的環境不同,對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習慣稱呼,若撇開地區俚語因素,廣州話和香港話能夠互通。
粵語的書寫系統
主條目:方言字和粵語白話文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裏普遍采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匯跟普通話書面語大致相同。這種白話文的語法、詞匯和用語與粵語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壹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匯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復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匯。部分雜誌會采用另外壹套自己的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普通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字,在大五碼系統(由臺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的電腦中沒有收錄這些字,書寫粵語尤為不便。香港政府早年曾推出壹個香港增補字符集,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摣」、「嘢」、「冚」等等。在最新壹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壹步收錄了壹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壹般禁忌,在社會道德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藉著這套增補字元集,大部分粵語口語都可以被書寫出來。
由於並非所有電腦都裝有廣東字增補字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打出粵字的時候,會折中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有時也用更簡單的辦法,如用英文字母「D」代替發音相同的「啲」字,英文字母「ge」代替發音相同的「嘅」字
粵語的方言
主條目:粵語方言
粵語的方言大體分成粵海方言片、莞寶方言片、羅廣方言片、四邑方言片、高陽方言片、桂南方言片、吳川話、疍家話,當中粵海方言片、莞寶方言片及桂南方言片可再分為廣州方言、南番順方言、中山方言,香港標準粵語(粵海方言片);東莞話,寶安粵方言(莞寶方言片);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欽廉粵語(桂南方言片)。此外惠州本地話、龍門本地話、儋州話及桂南平話是否屬於粵語方言仍未有定論。
[編輯] 影響
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之壹。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占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編輯] 通行地域
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 ,香港、澳門,以及壹些海外華人社區。其份布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縣市有47個,占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縣、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郁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鬥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語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此外,
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語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語地區。
[編輯] 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壹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壹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壹分類標準,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不過,壹般認為,這並非語言分類的唯壹標準,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列為三個不同的語言。並且粵語也與漢語其他方言同具有書寫文字和使用族群的高度統壹性,這也與西方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
語言歸類問題上難免出現政治、文化上的考量,因此中國北方語言學家大多將粵語歸類為漢語的壹種方言;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嚴格以通話為標準,中國就要多出許多種語言。總體來說,隨著粵語的標準化,其真正獨立成壹門語言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中國標準語如普通話在語言學上也屬於方言。
又名廣東話輸入法,是拼音輸入法的壹種,利用漢字的粵語讀音(粵拼),在電腦上輸入漢字。
對於母語為粵語的華人來說,粵拼輸入法讓他們直接以母語思考和發音,比普通話拼音輸入法來得易學易用。特別是普通話背景不強的香港和澳門用戶,對粵拼輸入法有壹定的需求。
對熟練的中文打字用戶而言,粵拼輸入法的速度,通常比不上字型輸入法。在港澳地區,職業上需要大量從事中文打字者,較常采用形碼輸入法,例如倉頡輸入法;使用粵拼輸入法者以非專業用家較多,取其易學易用。可是,香港傳媒機構內亦有極熟練的粵拼輸入法用戶。在廣東,亦有極其熟練粵拼輸入法的用戶,熟練程度已與使用漢語拼音輸入法的速度持平甚至更快,因為粵拼輸入法的重碼率較低。
由於粵語拼音缺乏統壹的拼音標準辦法,各種軟件的拼音法並不壹致,故有礙粵拼輸入法進壹步的發展和普及。
[編輯] 輸入法列表
* 雅虎目錄:多種廣東話輸入法
* Online Cantonese Input Method 網上廣東話書入法
* MDBG
* CantoInput
* CantonIM 繁體廣東輸入法 ( 蘋果電腦 Mac OS X)
* 薛氏廣東話輸入法2002
* 紅蜻蜓
* 智能粵語拼音語句輸入法
* 微軟香港粵語輸入法2007
* 輕松粵語輸入法
辭匯方面
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壹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均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普通話中這些古詞已被極少使用。
第壹及第二人稱「我」、「妳」與北方官話無異,但粵音「我」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疑母 [ng-]。第三人稱則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壹樣使用「渠」字,但廣東人自創了「佢」的寫法。復數人稱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 或 [ti](粵語「哋」,本字為「等」)。
否定詞屬於南方模式,讀作 IPA [mum ~ ngum],與客家話及閩南話相同,是古代漢語否定詞 b- ~ m- 分化(b- 屬音值的否定詞有「不」、「否」)。現代粵語寫為「唔」。在量詞上,「幾時」(何時)、「幾多」(多少)亦沿用至今。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今天粵語中慣常使用。其中,句未助詞「忌」(常寫作「嘅」),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禦忌」的表述; 「噬」字在粵語中解作「咬」,語出 《詩經》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陰騭 (音: 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在粵語中指埋沒良心的事。
廣東話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廣」)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崖廣」即山崖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古代常用的貨幣量詞是「文錢」,廣州話的貨幣量詞也保存了「文」的叫法(現常常被寫作「蚊」),用法相當普通話的「塊」,同時「銀子」作為錢的代名詞也被保留。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普通話中已轉義為「步行」。廣州話當中,「行」就是步行,而「走」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此點與另壹個保留古義的閩南語壹致。
又如普通話「吃/吃」,粵語仍然用古老的「食」,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壹致。普通話用「喝」,粵語仍用古老的「飲」。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離」),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壹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北方話用「鍋」,閩語用「鼎」。[2]
有些詞匯的不同源於廣東跟北方的地理與衣食住行的差異。比和煮熟的稻米,粵語直接稱為「飯」,但北方話要用「米飯」。因為「飯」在中文代表所有正餐,但廣東的氣候水土及傳統飲食習慣異於北方,廣東人正餐只食稻米,不像北方人還有粟、黍、大麥、小麥、餅與面作為正餐,所以廣東人直接將「飯」引伸為煮熟的「稻米」。
有些詞字則是在粵語產生了新的意思。比如「素食」,粵語用「齋」,這是來自佛教在齋戒之時進行素食,廣東人則去掉宗教意思直接將「齋」變成「素食」。粵語用「傾偈」代表聊天、閑談,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編輯] 保留較多更古漢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股南越語的底層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不少古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匯方面,在語法上也有壹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僅在某些字詞上接近,而該類字詞本為漢族固有詞匯,影響壯語形成,而在系統上、語法上以及其他大量的詞匯卻顯然出極大的不同。
而所通之詞匯,如表示「這」的「呢」(ni),可考的是苗瑤語族等亦同,而該字可考的是漢語原字為爾,爾今屬日母,而日母古歸泥母,故爾本作「呢」(ni),並且本身有此的意思,是故原來漢語的字詞就有相類發音。
另古越族為夏禹後裔,本屬華夏支系,漢朝時期的定義的漢族本已包括越族,故壯語本不存在。
[編輯]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港英時期,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漢語北方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話中說「商店」;有的是北方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北方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有入聲的「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四十三任美國總統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話中翻譯成「布什」,臺灣譯作「布希」,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唇的「布殊」。這些中文名,必須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英語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中的輕輔音加重濁化,如 Beckham 翻譯為「貝克漢姆」加重了ck和m,而粵語則譯作「碧鹹」(IPA [p?ek ham]),運用了粵語的 [-k] 及 [-m] 韻尾,跟英語原音更為相似。因為普通沒有 [-p] [-t] [-k][-m] 而粵語則容易將輕輔音淡化,如lift(升降機,電梯)有時寫作「?」(車立),讀音將 ft 淡化為壹入聲尾音(s等音加重,為例外)。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北方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等等。有時,這些詞被北方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搭的士」的簡稱)被北方話當作「打的」吸收。其中壹個原因就是北方話無法模仿粵語的 [-m] 韻尾,比如「掂」[tim]。
然而,曾幾何時粵語從北方官話借來壹些用語。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 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北方官話的「可怒也」(普通話)。這是明代清代北方戲曲文化強勢帶入粵語當中。只是到了80年代香港的粵語電視劇及粵語流行曲風行華人圈,粵語詞匯才反向輸入其他方言。
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文件夾」通常用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讀「sir」時無卷舌,有人會寫成「阿蛇」);女警叫「Madam」(讀「咩/dum4/」,);女老師叫「Miss」(讀「搣時」,有人會寫成「蜜斯」);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等等。雖然不少英文發音會音譯成漢字,但香港人不時會直接以英文字表達字詞,如「感覺」用feel代替,也沒有相關漢字表述該讀音。值得註意是,由於粵語沒有[-l]這個韻尾,feel往往會讀成few,失去L尾聲,fax讀成/f?k7 si2/加重尾音。這種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此外,踏入了二十壹世紀,壹些新的用語也開始在香港出現,例如「潮(形容詞,意為緊貼潮流)」,「喪」,「迆 (hea,無所事事)」等,這些用語主要流行於青年人之間。
[編輯] 擁有大量與北方漢語不同的固有辭匯
主條目:粵語北方話固有辭匯異同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辭匯,這些辭匯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壹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北方漢語的詞匯可多達50%以上,而這類詞匯實際上多是其現代北方漢語的早期形式。詳見有關條目。
[編輯] 聲調系統較復雜
粵語有相當復雜的聲調系統。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粵語發音。
[編輯] 例子
調號 1 2 3 4 5 6 7 8 9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例字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編輯] 語法
粵語語法與普通話壹樣不存在時態、動詞變化,其分別主要體現在倒裝語句、語氣助詞、部分形容詞及助詞的置放方式及部分造字方法。盡管粵語與普通話有明顯差別,但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編輯] 倒裝
其中,粵語與閩語壹樣,采用較多倒裝字詞,例如「乾菜」變為「菜乾」、「秋千」寫成「千秋」、「夜消」寫為「宵夜」,「羹匙」寫成「匙羹」。這種語法在泰語及越語中均有發生,把形容詞置於主詞之後。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啦」。
[編輯]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妳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妳比他高”。粵語說「妳大過佢」,普通話說「妳比他大」。在壹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妳先走」在粵語要說成「妳行先」。
[編輯] 語氣助詞
語氣助詞(如“啦”“喔”“咩”等)的使用非常頻繁,而且可以覆疊式使用,在表達語氣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唔系呀嘛?」、「黎啦餵!」、「系咯喎!」,甚至可以三個助語壹起使用,例如「壹於咁話架咯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