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太極圖象征著什麽?
就《太極圖》本身來看,陰陽兩儀記錄著地球由於自轉和公轉而產生的晝夜之象和四時之序。此外,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和自轉的軌道平面之間的交角(黃赤交角)為23°26′21〃,而從《太極圖》上看,陰陽兩儀的S形螺旋體夾角,也正巧在23°左右。所以,李晶偉先生在《太極與八卦》壹書中認為:“太極的具體模式就是地球。” 《太極圖》古說 太極圖,又稱《先天圖》或《天地自然之圖》,是中國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壹張圖,也是眾說紛紜,爭論最激烈的壹張圖。 雖然《周易·系辭傳》中已明確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漢代以後所傳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極圖》,直到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太極圖》,並有“先天”、“後天”之分。後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陳摶所傳的《太極圖》寫了壹篇《太極圖說》,發揮了《周易》的觀點,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哲學思想。到了朱熹撰寫《周易本義》,才正式將《太極圖》附在《周易》前面。但也正為如此,朱熹受到了壹些易學正統派的嚴厲的批評,指責他離經叛道。其實,朱熹是聰明的,他已經看出,離開了《太極圖》,《周易》只是壹部普普通通的占筮書冊,根本夠不上列群經之首。這其間,真正對《太極圖》有精辟研究的首推理學家邵雍。據邵雍說,先天《太極圖》為伏羲所畫,後天《太極圖》為周文王所作。並指出“伏羲之易,初無文字只有壹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朱熹則認為《太極圖》源自漢朝煉丹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後來的易學大家胡渭也說:“太極圖取《參同契》之月體納甲。二用三五,與九宮八卦混而壹之者也”由此看來,《太極圖》的壹個間接來源是道教,似乎是沒有太多疑問的。但是,它的源頭在哪裏呢?它是否真象《周易》和道教所說的那樣,是伏羲所作的呢? 《太極圖》今說 美國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明是薩滿式(shamanistic)的文明。他在詳細考察了中國上古文化後指出:“經過巫術進行天地人神的溝通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而《太極圖》顯然具有濃厚的巫現文化特征。但是,能否進壹步假設,《太極圖》是中國上古巫現文化的總綱、源頭?因為《太極圖》所顯示的陰陽、消長、動變、靈性信息等等特征,無壹不是構成中國上古巫現文化的基本原理。而且《周易·系辭傳》中反復申說“研幾”、“見幾”、“知幾”、“知微”、“察來”,以通天人之際,盡宇宙之妙為總綱,似乎表現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薩滿式”文化的特征。 現在,我們將《太極圖》和巫現文化聯系了起來,巫現文化在對待人和自然方面,有它自己獨特的手段,那就是巫術。我們知道,大多數巫術是直接和特異功能連在壹起的。它的壹個重要特點是:雖然行之有效,甚至有巨大的神通力量,卻無法納入當代自然科學體系。這壹特點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飛碟現象基本壹致。法國的文化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也註意到巫術問題。他在《野性的思維》壹書中說:“如果我們想把巫術歸結為技術和科學演進中的某壹時期或某壹階段的話,我們就會失去理解巫術思想的壹切可能”。他認為,我們應當把巫術和科學”比作獲取知識的兩種平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