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維穴簡介

陽維穴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外奇穴名·陽維穴 4.1 標準定位 4.2 主治病癥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4.3.2 灸法 5 陽維脈交會穴·陽維穴 6 外關穴·陽維穴 6.1 標準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異性 6.5 功效與作用 6.6 主治病癥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獻摘要 6.10 研究進展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陽維穴 1 拼音

yáng wéi xué

2 英文參考

Wàiguān TE5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陽維穴:1.經外奇穴名;2.陽維脈交會穴;3.外關穴。

4 經外奇穴名·陽維穴

陽維穴為經外奇穴名[1]。出《千金翼方》。

4.1 標準定位

位於耳廓後,當用手拉耳向前時,於根部所出現的弦筋上,與耳門穴相平處(《類經圖翼》)[1]。

4.2 主治病癥

主治耳鳴,耳聾,以及中耳炎等[1]。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直刺0.1~0.2寸[1]。

4.3.2 灸法

艾炷灸3~5壯[1]。

5 陽維脈交會穴·陽維穴

陽維穴是指陽維脈交會穴[2]。據《針灸甲乙經》等書載,有交會穴金門、陽交、膈俞、天謬、肩井、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啞門、風府等15穴[2]。

據《針灸甲乙經》等書記載,下肢部交會足太陽經的金門、足少陽經的陽交(郤);肩部交會手太陽經的臑俞、手少陽經的天髎、足少陽經的肩井;頭部交會足少陽經的風池、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陽白、本神,督脈的啞門、風府。

6 外關穴·陽維穴

陽維穴是指外關穴[2]。見《針經指南》。?《針經指南》載:“外關通陽維”,為八脈八穴之壹。

穴位 外關 漢語拼音 Waiguan 羅馬拼音 Waikuan 美國英譯名 Outer Pass 各

號 中國 TE5 日本 5 法

國 莫蘭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國 3E5 英國 T5 美國 TB5

外關為經穴名(Wàiguān TE5)[3][4]。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少陽三焦經[3][4]。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壹,通陽維脈[3][4][5]。外為內之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外側要處,猶如關隘,故名外關[4]。

6.1 標準定位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5]。

外關穴位於腕部背橫紋上2寸,尺、橈兩骨間[3]。

外關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4]。伏掌取穴[4]。

圖45(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6.2 取法

伸臂俯掌,於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 ,與內關穴相對取穴。

外關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4]。

6.3 穴位解剖

外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本幹。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分布。此處皮膚及皮下筋膜較掌側厚而松弛,橈神經的淺支與頭靜脈起始部伴行,尺神經的手背支和貴要靜脈起始部伴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經小指伸肌的橈側入小指伸,深進在拇長伸肌的尺側入示指伸肌,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通過[3]。

6.4 特異性

本經絡穴。八脈交經(會)穴之壹;交陽維脈。

6.5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表,通經活絡。

外關穴有疏表解熱,通經活絡作用[4]。

6.6 主治病癥

外關穴主治感冒,頭痛,發熱,耳鳴,耳聾,目痛,咽腫,口眼?斜,瘰癧,胸脅痛,手顫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關穴主要用於頭面、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熱病、頭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胸脅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顫等[4]。

現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三叉神經痛、腮腺炎、高血壓、小兒麻痹後遺癥、偏癱等[4]。

頭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落枕等。

消化系統疾病:腹痛便秘,腸癰霍亂。

其他病癥:熱病,感冒,高血壓,偏頭痛,失眠,腦血管後遺癥,遺尿。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壹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直刺0.51.0寸,或透內關穴,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脹,向上擴散至肘、肩部。治療肘肩及軀 幹疾病。

3、或向陽池方向斜刺運針,治療腕關節疾病。

6.7.2 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6.8 配伍

外關穴配大椎、曲池、風池治感冒發熱[4]。

外關穴配聽會、中渚治耳聾耳鳴[4]。

外關穴配曲池、太沖治高血壓[4]。

外關穴配肩髑、曲池、手三裏、合谷治上肢癱瘓[4]。

外關配陽池、中渚,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疼痛。

外關配太陽、率谷,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外關配後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關配足臨泣,為八脈交會穴,主治耳目、頸項及肩部病證。

6.9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耳燉燉渾渾無所聞,外關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盡痛不能握物,耳聾無所聞。

《針灸大成》: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

6.10 研究進展

針刺外關等穴組,可使缺乳婦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側外關穴,亦可取雙側。進針後行瀉法,得氣後提插撚轉2~3分鐘後留針,並囑患者活動頸部,有良好療效。

急性腰扭傷:取患側外關透三陽絡穴,留針5~10分鐘,留針期間行強 *** 手法2~3次,並囑患者作前俯後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轉,深呼吸等動作,有良好療效。

踝關節扭傷:取患肢對側外關穴,得氣後反復撚轉提插2~4次,在行針過程中,囑患者活動患側肢體(由輕到重),疼痛即可減輕。

近視眼:外關配光明穴,治療青少年近視眼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