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卓文君牽掛司馬相如寫回信的故事
兩人終於歷經波折在壹起後。不久,漢武帝下詔來召,相如與文君依依暫別。歲月如流,不覺過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書。萬沒料到盼來的卻是寫著“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數字的家書。文君反復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無“億”,表明已對她 無“意”。文君苦等等到的是壹紙數字, 知其心變, 悲憤之中 ,就用這數字寫了壹封回信,即前文所提及的《兩地書》,全文如下:
“壹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又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裏,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四月間,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壹世妳為女來我為男。”
司馬相如對這首用數字連成的詩壹連看了好幾遍,越看越感到慚愧,越覺得對不起對自己壹片癡情的妻子。終於用駟馬高車,親自回鄉,把文君接往長安。
2、魯迅牽掛許廣平和豬搏鬥於相思樹下
校園附近有壹棵相思樹,魯迅曾獨坐樹下打發寂寞的時光,不料壹頭豬顛顛地跑過來啃吃樹葉。這相思樹葉在魯迅心目中可是愛情的象征啊,他怒不可遏,壹躍而起,同豬展開決鬥……
古代比較有名的家書金瓶梅 明代 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 內容是:金瓶梅》借《水滸傳》中武松殺嫂壹段故事為引子 ,通過對兼有官僚、惡霸 、富商 3種身份的封建時代市儈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及其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葉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
《金瓶梅》描繪了壹個上自朝廷內擅權專政的太師,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間的地痞、流氓、幫閑所構成的鬼蜮世界。西門慶原是個破落財主、生藥鋪老板。
他善於夤緣鉆營,巴結權貴,在縣裏包攬訟事,交通官吏,知縣知府都和他往來。他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聚斂財富,荒淫好色,無惡不作。
他搶奪寡婦財產,誘騙結義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間少女,謀殺姘婦的丈夫。為了滿足貪得無厭的享樂欲望,他幹盡傷天害理的事情。
但由於有官府做靠山,特別是攀結上了當朝宰相蔡京並拜其為義父,這就使他不僅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這些描寫,反映了明代中葉以後,朝廷權貴與地方上的豪紳官商相勾結,壓榨人民、聚斂錢財的種種黑幕。
傅雷家書中的主要事件有哪些壹、 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妳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妳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壹天不想著妳, 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麽。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壹幕幕的形象壹樣,我和妳媽媽老是想著妳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從上面語句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家長都是這樣,從十月懷胎到壹朝分娩,辛辛苦苦壹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然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壹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妳幾句才好。回想壹九五壹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妳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妳從此註意整個的修養,將來壹定能攀登峰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裏面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壹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囑咐
“在公***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壹點我早料到。壹切只有妳自己用堅定的意誌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閱歷方面,我壹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妳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誌——實踐的意誌。”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壹層樓”。
四、 母親的關心
“望妳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妳堅強的信心,克制壹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妳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摻加任何意見,覺得妳各方面都在進步,妳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妳媽媽,我們是休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壹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哪裏。
五、 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妳,我永遠對不起妳,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壹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妳媽媽說,人生做錯了壹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紮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壹絲不茍,“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哪裏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師只是想“嚴父之下出才子”罷了。
有關和睦的故事或歷史事件將相和
六尺巷 據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壹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裏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裏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壹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壹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典故出處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壹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壹絲壹毫。由於牽涉到尚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
3張
刻有張英打油詩的石頭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壹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壹首詩壹揮而就。詩曰:“千裏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壹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壹定有壹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壹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壹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後來壹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唯壹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墻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贊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尚書壹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壹家人熱淚盈眶,全家壹致同意也把圍墻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壹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壹半,也有吳家的壹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壹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得名。
證明家有家規的歷史故事壹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範,壹般是由壹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壹個國家有壹個國家的法律;壹個家庭有壹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比如在家吃飯不能說話,大人沒上座都不能上座等,這些就屬於家規,小範圍的體現。
家法,有懲罰成分,比如犯錯了用家法處置。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註重家法、國法、和睦宗族、鄉裏、孝順父母、敬長輩、合乎禮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等。這就是大範圍的,並且要傳給後代的,有《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朱子家訓》
信的歷史信的歷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還有它的發展歷程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有郵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語。所謂"置郵傳命",即通過郵遞而傳達命令。"郵"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現了。到秦末漢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驛站,傳遞 *** 公文。當時是用快馬做工具,每到壹個驛站便換人換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驛站才給全部裁撤。驛站撤消前,我國民間也同時存在公***的寄信機構,叫"民信局",明永樂年間(1403-1425)創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業。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只參加,賽距約400華裏。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壹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壹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鯉魚: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 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而且古代人還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
書簡: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壹個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後來書筒也成了書信的代稱。
八行書:舊時信件每頁八行,故稱為八行書。
簡:在沒有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曾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人們把這種竹片稱為簡。用於寫信的竹片便稱為竹簡。
牘:古代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壹般書信寬不過壹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柬:在古代,柬與簡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類的統稱,如請柬、賀柬、書柬等。
素:古代稱白絹為素。用白絹( 或綢 )寫成的書信稱為尺素,後來“素”成為書信的代稱。
箋:箋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們題詩或作畫用。壹般信紙也叫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如函件、來函、公函等。
劄:劄在古代指書信,公私文書。劄原意為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簡。現仍通用“信劄”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