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幹姜簡介

幹姜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幹姜的別名 7 幹姜的處方用名 8 幹姜的來源 9 幹姜的產地 10 幹姜的采收與初加工 11 幹姜的生藥性狀 11.1 幹姜 11.2 幹姜片 12 幹姜的炮制 12.1 幹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幹姜 12.1.2 炮姜 12.1.3 姜炭 12.2 成品性狀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12.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2.5 貯存方法 13 幹姜的性味歸經 14 幹姜的功效與主治 15 幹姜的用法用量 16 幹姜的化學成分 17 幹姜的藥理作用 18 幹姜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18.2 來源 18.3 性狀 18.3.1 幹姜 18.3.2 幹姜片 18.4 鑒別 18.5 檢查 18.5.1 水分 18.5.2 總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含量測定 18.7.1 揮發油 18.7.2 6壹姜辣素 18.7.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8.7.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8.7.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8.7.2.4 測定法 18.8 幹姜飲片 18.8.1 炮制 18.8.1.1 幹姜 18.8.1.1.1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18.8.1.2 姜炭 18.8.1.2.1 鑒別 18.8.1.2.2 浸出物 18.8.1.2.3 含量測定 18.8.2 性味與歸經 18.8.3 功能與主治 18.8.4 用法與用量 18.8.5 貯藏 18.8.6 制劑 18.9 出處 19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幹姜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幹姜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幹姜 1 拼音

gān jiāng

2 英文參考

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漢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zingibe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ried ginge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幹姜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幹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2]。幹姜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幹姜片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炮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深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2]。姜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2]。味苦微辣[2]。

幹姜味辛,性熱[2]。歸脾、胃、腎、心、肺經[3]。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消痰下氣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1]。幹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裏之力不如幹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後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Zingiber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zingiber (《中醫藥學名詞(2004)》)

dried ginger (《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幹姜的別名

白姜、均姜[1]

7 幹姜的處方用名

幹姜、炮姜、姜炭[2]。

8 幹姜的來源

幹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2]。

9 幹姜的產地

幹姜主產於四川、貴州等地[1]。

10 幹姜的采收與初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或低溫幹燥[2]。

11 幹姜的生藥性狀 11.1 幹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11.2 幹姜片

幹姜片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12 幹姜的炮制

清代開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稱,把炮姜和姜炭混為壹個品種,近代有壹部分地區也把兩者作為壹個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狀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實為姜炭[2]。

漢代有火炮(《金貴要略方論》)的方法[2]。

宋代有甘草水制、燒存性(《太平聖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鹽炒(《聖濟總錄》)、煆存性(《瘡瘍經驗全書》)、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泥裹、地黃汁炒(《校註婦人良方》)、土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2]。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衛生寶鑒》)[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醫學入門》)、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極黑(《壽世保元》)等法,並認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醫學入門》),“若治產後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證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種[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燙、炒炭等[2]。

12.1 幹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幹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幹燥,篩去碎屑[2]。

12.1.2 炮姜

先將凈河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炒熱,再加入幹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2]。

12.1.3 姜炭

取幹姜塊,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幹,篩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狀

幹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丁塊[2]。表面灰棕色或淡黃棕色[2]。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筋脈小點,顯粉性,有特異香氣,味辛辣[2]。

炮姜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黃色,內部深黃色,質地疏松,氣香,味辛辣[2]。

姜炭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2]。味苦微辣[2]。

12.3 炮制作用

幹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回陽救逆的四逆湯(《註解傷寒論》);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註解傷寒論》)[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裏之力不如幹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2]。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聖惠方》)[2]。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如治療血崩的如聖散(《丹溪心法》);或用幹姜燒黑存性,為末,米飲調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2]。

12.4 炮制研究

幹姜主要成分為姜酮(zingiberone)、β沒藥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類(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

對於姜、炮姜、姜炭的揮發油含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幹姜含量最高,顏色較淺;炮姜含量明顯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約為幹姜的1/2,且後二者揮發油顏色較深[2]。

對揮發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與幹姜的揮發油和醚提取物層析圖譜大致相同,炮姜與姜炭亦無明顯的差別,但前二者與後二者相比,有較大變化[2]。幹姜經加熱炮制後,部分斑點消失,同時出現了壹些新斑點,相同Rf值之間相對含量也產生了明顯變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為標準對照,進行薄層色譜分析,結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幹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幹姜>炮姜>生姜>姜炭[2]。對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進行氣相質譜計算機檢測,從生姜、幹姜、炮姜、姜炭中各檢出25、22、23、23種成分,各炮制品檢出成分的質和量都產生了部分變化[2]。

12.4.2 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抗潰瘍作用:取幹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給大鼠灌胃[2]。結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對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胃潰瘍、幽門結紮型胃潰瘍均呈明顯的抑制傾向,幹姜無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強,兩者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2]。炮姜和姜炭均能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優於炮姜,也優於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幹姜水煎液均無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試驗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較幹姜增大,表明幹姜經加熱炮制後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變化[2]。

12.5 貯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2]。

13 幹姜的性味歸經

幹姜味辛,性熱[2]。

幹姜歸脾、胃、腎、心、肺經[3]。

幹姜入心、肺、脾、腎經[1]。

炮姜味苦、辛,性溫[2]。

姜炭味苦、澀,性溫,歸脾、肝經[2]。

14 幹姜的功效與主治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的功能[2]。

幹姜具有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消痰下氣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脹滿,虛寒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1]。

幹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3]。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3]。

幹姜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頗為相宜[2]。又因為本品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2]。如溫中散寒的大建中湯(《金貴要略方論》);回陽救逆的四逆湯(《註解傷寒論》);溫肺散寒而化痰飲的小青龍湯(《註解傷寒論》)[2]。

炮姜味苦、辛,性溫[2]。具有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較幹姜弱,溫裏之力不如幹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2]。可用於中氣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出血[2]。如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太平聖惠方》)[2]。

炮姜:溫中止瀉,止血。治寒性腹瀉,虛寒吐血、便血,崩漏,產後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澀,性溫[2]。歸脾、肝經[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於止血溫經[2]。其溫經作用弱於炮姜,固澀止血作用強於炮姜,可用於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2]。如治療血崩的如聖散(《丹溪心法》);或用幹姜燒黑存性,為末,米飲調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驗方》)[2]。

15 幹姜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1]。孕婦慎服[1]。

16 幹姜的化學成分

幹姜含揮發油,主成分為姜烯酮、α姜黃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龍腦、檸檬醛等[1]。

17 幹姜的藥理作用

幹姜能反射性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1]。本品成分還可麻醉降溫[1]。

18 幹姜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幹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 來源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幹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幹或低溫幹燥。趁鮮切片曬幹或低溫幹燥者稱為“幹姜片”。

18.3 性狀 18.3.1 幹姜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18.3.2 幹姜片

本品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長1~6cm,寬1~2cm,厚0.2~0.4c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18.4 鑒別

(1)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眾多,長卵圓形、三角狀卵形、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5~40μm,臍點點狀,位於較小端,也有呈裂縫狀者,層紋有的明顯。油細胞及樹脂細胞散於薄壁組織中,內含淡黃色油滴或暗紅棕色物質。纖維成柬或散離,先端鈍尖,少數分叉,有的壹邊呈波狀或鋸齒狀,直徑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細紋孔,常可見菲薄的橫隔。梯紋導管、螺紋導管及網紋導管多見,少數為環紋導管,直徑15~70μm。導管或纖維旁有時可見內含暗紅棕色物的管狀細胞,直徑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幹姜對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壹三氯甲烷壹乙酸乙酯(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5 檢查 18.5.1 水分

不得過19.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H第二法)。

18.5.2 總灰分

不得過6.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2. 0%。

18.7 含量測定 18.7.1 揮發油

取本品最粗粉適量,加水700ml,照揮發油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8%(ml/g)。

18.7.2 6壹姜辣素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D)測定。

18.7.2.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壹甲醇壹水(40:5:5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6壹姜辣素峰計算應不低於5000。

18.7.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6壹姜辣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5%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8.7.2.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6壹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於0.60%。

18.8 幹姜飲片 18.8.1 炮制 18.8.1.1 幹姜

除去雜質,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幹燥。

本品呈不規則片塊狀,厚0.2~0.4cm。

18.8.1.1.1 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8.1.2 姜炭

取幹姜塊,照炒炭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幹姜片塊,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體輕,質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 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6壹姜辣素對照品、姜酮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別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6壹姜辣素對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對照品溶液4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壹三氯甲烷壹乙酸乙糖(2: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8.8.1.2.2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於26.0%[4]。

18.8.1.2.3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6壹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於0.050%。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18.8.2 性味與歸經

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18.8.3 功能與主治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18.8.4 用法與用量

3~l0g。

18.8.5 貯藏

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18.8.6 制劑

姜流浸膏

18.9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