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壹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壹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大禹為傳說的中國用箸第壹人
我國東北有壹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 木質筷子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註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谷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雲: 「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壹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壹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人類的歷史,是進化的歷史,隨著飲食烹調方法改進,其飲食器具也 不銹鋼筷子隨之不斷發展。原始社會,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進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從羹中撈取菜肉用餐匙極不方便,而以箸挾取菜葉食之卻得心應手,所以《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註「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羹為副主流,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總而言之,箸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匕匙。當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壹定的發展,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單以匕匙進食已不能適應烹飪的進化,箸也就順乎潮流而出現。不過四千年前的夏代,箸還處於雛形,後又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化,至商湯時代也就漸漸形成比虎口長壹些的兩根長短相同的小棍棍。繼而發展到商代末期,紂為滿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貴生活需要,而下令獵象鋸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誕生史無記載,現在只能根據壹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我們認為箸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筷子的發明與食物形式有關
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與食物有關。中華民族很早就開始了農耕生活方 環保便攜式筷子式,主要作物是適應性強的谷子(黍)。黍類糧食有兩大特點,壹是顆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祖先可能是將谷粒(小米)搗碎煮粥食用的,往往還要摻雜壹些野菜、樹葉之類壹起煮,以便改善口味,並節約糧食。據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義是摻有野菜和樹葉的粥狀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區還有壹種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摻上壹些甜杏仁之類的東西,食用時用熱水壹沖即可。在這裏,“油茶”壹詞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義。廣東人至今把吃早點叫做“吃早茶”,實際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較接近原始的意義。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讀作“恰”,很接近“茶”字讀音。在華北壹些地區,把“熬玉米粥”稱為“擦黏粥”,同樣,“擦”與“茶”同音。這些現象都說明“茶”原本是壹種食物。茶吃起來比較費事,其中的野菜和樹葉之類會妨礙茶的流動,而不容易把茶喝進口中。這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筷子的關鍵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塊,可以切成小塊拿在手中進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殼,可以蒸煮成團,同樣可以用手抓著是進食。我們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壹種粘稠的半流質食物,不能用手抓著吃,也不能用手撈食影響其中的野菜和樹葉。可能有壹個聰明的古人順手取來小木棍兒之類的東西試著把野菜或樹葉撥入口中,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從讀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幫助進食,並非必不可少的進餐工具。但那時的小木棍兒之類還不能稱之為筷子,筷子之所以稱筷子,主要在於人們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術,而用筷技術則需經過刻苦練習才能掌握。我們的祖先發現用小木棍兒之類撥食茶中野菜樹葉的方法之後,就會紛紛模仿,最後把小木棍兒的數量固定為兩根。熟能生巧,古人們使用小木棍兒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把兩根小木棍兒使得上下翻飛,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壹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在這裏,本人把筷子定義為兩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兩者缺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