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
出處: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自然法則不象弓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壹些,低了就把它舉高壹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壹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壹些。自然規律是減少過剩和不足的供給。然而,社會規律是不壹樣的。應該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
那麽,誰能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因此,道的聖人可以做壹些沒有占有的事,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擴展資料: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創作背景:
老子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情況是周朝的形勢很弱。為了爭奪霸權,戰爭還在繼續。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壹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完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尹喜年輕時喜歡觀察天文學,閱讀古籍,有著深厚的造詣。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以王朝的興衰和人民的安危為教訓,追根溯源。寫了第壹篇和第二篇,***五千字,即《道德經》。
百度百科-道德經
百度百科-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