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越王勾踐劍是誰鑄的?

越王勾踐劍是誰鑄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這壹歷史時期,列國爭雄,峰煙四

起。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有諸候國壹百四十多個。湧現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楚莊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春秋晚期的著名軍事霸主。

春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各諸候國不斷改進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武器。各國都

擁有壹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

地處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由於近海,陸地上水網縱橫,不利於車戰,因此步戰及近戰利器

——青銅劍便成為兵器中之翹楚。

春秋晚期,吳、越兩國湧現出諸如歐冶子、幹將、莫邪等當時及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鑄劍能手

。吳、越鑄造的名貴青銅劍,堅韌鋒利無比,威披天下、聲震各諸候國;這些名劍被載入史冊典籍

吼山勾踐石刻像 ,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無論鑄造工藝還是實戰價值,均堪稱中國寶劍鑄造史上輝煌的巔峰。

2500年過去了,這些冠絕華夏的春秋奇寶、青銅利劍被塵封土掩,匿跡於歷史的漫漫風煙之中。千古

名劍何處覓影蹤?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楚國。

楚本是江、漢流域的壹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楚在南方崛起,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壹帶,成

為周王室的勁敵。公元前689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楚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經常

對鄰近諸候國發動戰爭。先後滅了45個諸候國,在"春秋五霸"與"戰國

七雄"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霸主角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昔日的

強大王國終於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僅僅局限於歷史

書中為數不多的記載,對它的經濟、文化具體面目以及它與長江下遊

吳、越等鄰國關系的認識,也壹直是模糊不清的。20世紀的今天,隨

著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發現,考古學家的小鏟子又將塵土掩埋 越王勾踐歷史畫像

的歷史重新揭示了出來。

湖北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遊古雲夢澤畔,西臨鄂西山區,

東接江漢平原,南瀕萬裏長江,北通遼闊中原,控江帶湖,

形張勢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這裏曾是楚國

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漳河水庫(今屬荊門市)渠

越王勾踐劍 道工作,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

湖北省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配合工程進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幹渠所

經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壹帶工程範圍內發現大大

小小古墓50多座。其中的望山四號墓是湖北省首次發現的較大

型楚墓。由於江陵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

不良,坑壁極易崩塌。而且時逢冬季嚴寒,常有雨雪,給發掘工

作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考古工作者們頂風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僅用了三個月時間

便順利完成了田野間的發掘工作,***計出土文物2000余件。

望山沙冢楚墓的發掘,是湖北境內采用科學方法對楚墓進行的首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這次發掘中最驚人的收獲是壹柄寒光閃閃

的青銅劍。此劍的出土,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與考古學界。

1965年12月,在距楚國別都紀南城故址七公裏處的望山壹號墓裏,考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內

人骨架的左則,發現壹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

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

紙,20余層壹劃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

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

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在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劍的劍身壹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八個字。

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釋讀頗難。考古工作者在現場沒有資料可以參

越王勾踐劍劍銘與劍鋒 考的情況下,初步釋讀出劍銘中的六個字為“越王”、“自作(乍)用劍(左金右僉)”。

春秋時越國自允常於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於公元前334年被楚所滅止,先後有9位越王,

此劍又是哪壹位越王所"自作"呢?只有弄清劍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論。於是,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壹場以書

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轟動壹時的學術討論。

討論是由主持此次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發起的,參加者有郭沫若

、於省吾、唐蘭、容庚、徐中舒、夏鼐、陳夢家、胡厚宜、蘇秉琦、史樹青等壹

大批著名學者。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學者們的意向趨於壹致,

公認劍上的八字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勾踐--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膾炙人口的成語"臥薪嘗膽"說的

就是他敗而不妥、勵精圖治的故事。

那麽地處長江下遊的越國國君勾踐之劍何以會出土於地處長江中遊的楚國墓

葬之中呢?學術界為此再次展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是越女嫁到楚國時的陪嫁品, 唐蘭、郭沫若等著名學者討論劍銘書信

因為史載勾踐之女是楚昭王的寵姬;有人認為此劍系楚國繳獲的戰利品,因為越國後來是被楚國滅掉的。

根據出土該劍的望山壹號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死時尚不足30歲,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與楚王室關

系密切。越王勾踐劍的出土,為學術界研究楚越關系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三、勾踐:臥薪嘗膽鑄利劍·歐冶天工耀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壹個大變革時代。當時,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候割據,征戰頻繁。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當中

原各國正鬧著內政變遷期間,南方的楚、吳、越之間則開始了激烈的征戰,壹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吳國在今江蘇南部,都城為吳(今江蘇蘇州);越國在今浙江北部,都城為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南)。

先是吳楚爭霸,而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也不甘寂寞,乘吳忙於攻楚之際,經常襲擊吳國。公元前496年,吳越開戰,吳師戰敗,

吳王闔閭負傷而死。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報仇,帶兵伐越,使越臣服。越王勾踐戰敗之後,不忘會稽之恥,"方苦身焦思,

置膽於座。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壹面臥薪嘗膽,磨劍厲兵,壹面在賢大夫範蠡、文種

輔佐下改革國政,振興經濟。經十余載的勵精圖治,於公元前482年東山再起,興兵伐吳,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吳王夫

差自縊而死。勾踐沿夫差的路徑北進,大會諸候於徐州(今山東滕縣),成為

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越國也達到了歷史上最為鼎盛的階段。

據《越絕書·寶劍篇》記載,越王勾踐***擁有五把青銅寶劍,分別是:勝

邪、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相傳為鑄劍大師歐冶子手制。皆為華夏千古名

劍。當時的著名寶劍鑒賞家薛燭

曾這樣描繪越王勾踐的“純鈞”

劍:“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

越王勾踐臥心嘗膽 蓉始出。觀其鈑,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

於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

猶不能得此壹物。”而《莊子·刻意篇》則稱,吳、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

寶之至也”,足見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絕書·寶劍篇》上的描述十 府山越王殿句踐壁畫

分吻合,其堅韌鋒利足以證明《戰國策·趙策》對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的描述並非虛言,其做工之精美絕

倫足以證明歐冶子的鑄劍藝術巧奪天工、曠絕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