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先生文學常識題

魯迅先生文學常識題

1. 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壹.後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壹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詩歌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續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 *** 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2. 魯迅的文學常識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壹。後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正式用筆名——魯迅。被譽為現代文學的壹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仿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詩歌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續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 *** 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3. 關於魯迅的文學常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題目中的“我”是魯迅先生的(7a64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1侄女 ),魯迅先生以(筆 )為武器,戰鬥了壹生,被譽為(民族魂 ), *** 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是中國文化革命的( 先驅 )。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兒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

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

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

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壹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六卷)。

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 *** 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4. 魯迅相關的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

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

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這壹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

最早的壹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壹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

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壹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

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壹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壹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余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

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

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

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

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

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壹,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壹壹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壹向得到極高的評價。

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壹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十篇。

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壹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壹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壹。

壹九二九年二月再版。壹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朝花夕拾》***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批判封建孝道觀念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壹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壹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註人生、關註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沈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寫作背景: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壹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 *** 的 *** 行徑,遭到反動 *** 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壹樣,也是汙濁的。 魯迅在這裏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

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註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余,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五篇散文。

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

5. 魯迅相關的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

後於1984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

*** 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壹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裏,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壹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

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壹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裏包含著親切,眼光裏流露著溫存。

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壹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壹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沈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麽,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

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裏,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壹起玩耍,壹起劃船,壹起看戲,有時也壹起到他們家的地裏“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壹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壹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壹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

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壹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壹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 *** 勾當的。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

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

《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壹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淩。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

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作為壹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裏,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

這使魯迅深感作為壹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壹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壹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壹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 *** 。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

在當。

6. 有關魯迅先生的文學常識我們要學紀念劉和珍君壹些必須的文學常識

1881年 農歷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1886年 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1888年 十壹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壹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在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92年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

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壹帶之景色,時正十壹二歲也。

外家後遷皇甫莊,小臯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藥店者累年。

1896年 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899年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

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 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註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 是年為《浙江潮》雜誌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 六月初壹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

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拙未印,後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8年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

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壹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壹號。 1912年 壹月壹日,臨時 *** 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壹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是月公余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 是年公余研究佛經。 1915年 壹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壹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

同月刻《百喻經》成。是年公余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 壹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壹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 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19年 壹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壹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壹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

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1920年 壹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壹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1年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2年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

1923年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壹號。 九月小說第壹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壹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 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同刊撰文。

1925年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壹月,雜感第壹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誌。

是年秋起,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