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紙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紙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中國是世界造紙技術發源地,人們常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其實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技術。

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總結了前人和民間的造紙經驗,采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壹此廉價材料,搗爛制成漿液後,將其均勻地鋪攤到細竹簾上,制成薄薄的纖維層,然後擠壓晾曬,使其幹燥,創造了人造的、可用於書寫的紙。

近年來,壹些考古學家在新疆的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西安霸橋等地陸續發現了壹些更早的古代麻紙和其它類纖維紙,由於其質地粗糙,是否能用於書寫,能否還稱其為紙,尚有待於研究。但蔡倫所創造的壹整套造紙工藝和方法,壹直流傳至今,他在造紙術的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夠的。中國發明的造紙技術,對世界造紙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傳播起到了極大作用。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壹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幹而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壹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

據洛陽市地方史誌編委會石建厚同誌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 “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壹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昔已失損。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裏的造紙作坊)和紙莊(現分前紙莊和後紙莊,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來,在其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有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的規格為長140—169公分,寬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磚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現代建築的預制構件,象是按壹定程序裝配的。漢代造紙的焙幹體是什麽樣式,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焙紙先以磚砌成夾巷。用磚蓋夾巷,火薪從頭穴燒發熱,濕紙逐張貼上焙幹,揭起成帙”相對照,這些特制的大型空心磚很可能是漢代用於修築紙焙幹體的原材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繪制有很多楮樹、木芙蓉、扶桑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原料,很可能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我們按照空心磚孔、榫口、傳熱程序來研究恢復造紙所用的焙幹體,將會使研究漢代造紙工藝取得新的突破。

自從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以後,造紙業就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晉朝時候,紙就為人們普遍使用,代替了帛的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候,造紙的原料已經不限於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等東西,它的範圍逐漸擴大了。

西晉的文學家張華在他寫的《博物誌》中說:剡溪 (現在的浙江嵊縣地帶)出產古藤,可以造紙,所以就把紙稱為剡藤。

隋朝的虞世南寫了壹部《北堂書鈔》,書裏引用東晉人範寧的壹句話說,土紙不可作文書,文書都是藤角紙。

從上面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晉朝時候人們已經用藤和竹做造紙的原料了。

那麽,範寧說的“土紙”,又是什麽原料制造的呢?

有人認為這種“上紙”,就是麥稈、稻桿等粗纖維造的草紙。

在南北朝時代,北方人還用椿樹皮造紙。那時候,有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寫了壹部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這部書在講到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時候說: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貨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壹道重要工序。

造紙原料範圍的擴大,對於造紙業的發展和進步有重要意義,各地就可以利用當地出產的材料來造紙了。

由於原料範圍的擴大,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紙的質量也越來越好,生產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

紙張多了,抄寫書籍的風氣就流行起來。於是,又出現了壹種保護書卷紙張的新方法,人們在制造的時候,再加進壹種味道非常苦澀的叫做黃孽的草藥。這樣的紙可以避免蟲咬,長期保存。這種新方法稱為“入湟”,在唐代就非常流行了。

在隋唐時候,我國造紙業更加發達起來。這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分不開的。自東晉以來,原來經濟落後的江南地區,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努力,經濟也已經上升到黃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到了唐朝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封建經濟非常繁榮。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這種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局面,必然要求發展造紙業,造出更多更好的紙張,滿足各方面需要。

唐代造紙業發達的地區是相當廣泛的,南方北方很多地方生產紙,好多古書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

這時侯也出現了不少大規模的造紙作坊。唐代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裏,寫了這樣壹件事:巨鹿郡南和縣於北,有個造紙作坊,墻壁上常常貼滿了紙,讓太陽把它曬幹。壹天,突然之間刮來壹陣旋風,把墻壁上的紙幾乎都卷了下來,這些雪白的紙漫天飛午,遠遠看去,簡直象雪花壹樣。我們從這個記載可以想見,這個紙坊的規模是相當大的。

唐代的紙張品種很多,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櫧三種。當時的益州(現在的四川)和揚州等地,都是麻紙的著名產地。藤紙的生產,也從原來的產地剡溪逐漸推廣到浙江、江西兩省許多產藤的州縣。

用櫧樹皮造的櫧紙,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學家韓愈曾把紙稱為“櫧先生”,就是指櫧樹皮造的紙。

除了上面講的幾種主要原料以外,唐朝又開始用海草、檀樹皮等造紙。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宣紙是很有名的,講究寫字繪畫的人,都喜歡使用宣紙。這種紙直到現在還是手工紙裏的精品。宣紙用檀樹皮和稻草造成。它潔白細密均勻柔軟,質地堅韌,經久不變色,還有吸水力強的特點。早在唐朝時候,宣紙就已經是宣州的著名產品了。

從宋朝開始,竹紙的產量越來越大。我國長江以南,氣候溫暖,竹子到處都是,生長起來也很快。所以,采用竹子做造紙原料以後,造紙業的發展就更快了。

明朝時候有個科學家叫宋應星,他寫了壹部《天工開物》,裏面就講到造竹紙的方法:先把竹子截斷,剖成竹片,拌了石灰浸在水塘裏,再取出來煮爛,制成紙漿,然後用繃在木架上的竹簾子從紙漿面上蕩過去。這樣,竹簾上就留下壹層纖維,把這層纖維揭下來烘幹,紙就制成了。 當時用石灰等蒸煮紙漿,實際上就是化學處理法。這以經是壹套相當完整的造紙方法了。

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壹。近幾年來,我國造紙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力布局有了很大改善,基本建成包括生產企業、設計、科研、設備制造、化學助劑、專業器材生產與人才培養在內的比較完善的造紙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