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中國以大禮稱夏,以華服稱華。”古代華夏族以其豐富的禮儀文化為周邊其他民族所稱道。早在孔子之前,就有李霞、李因、李周三代之禮,到周公時已經比較完善。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禮儀專家,他把“禮儀”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禮為國”、“克己”,積極倡導人們“以禮相約”,做壹個“溫柔”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他還認為“臣服之心”和“敬服之心”是禮的起源和核心。而荀子比孟子更重視“禮”。他寫了壹本關於儀式的書,論證了儀式的起源和社會功能。他說:“店主非常人道。”把禮作為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知禮和循禮作為衡量人的德和愚的標準。所以他強調:“無禮之人不生,無禮之事不成功,無禮之國不得安寧。”管仲把禮作為人生的指導思想,是維系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家的四維,四維不開,國家就要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為了適應調節人際關系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書籍中,《李周》、《李逸》和《李記》是最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中國古代“禮”的概念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壹是指統治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法規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作為行為規範和交往儀式的禮儀制度和待人處事方式;第三,對社會成員有約束力的道德規範(包括修養)。縱觀中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禮”和“德”不僅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強烈感染力的優秀道德規範、禮儀和人際交往的生活準則,成為中華民族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的培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