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滋陰地黃丸簡介

滋陰地黃丸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滋陰地黃丸 2.1 處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3.2 組成 3.3 主治 3.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備方法 4 《麻癥集成》卷四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5 《外科大成》卷三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滋陰地黃丸 1 拼音

zī yīn dì huáng wán

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滋陰地黃丸 2.1 處方

熟地黃30克 白茯苓12克 山茱萸15克 甘菊12克 牡丹皮12克 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12克

2.2 制法

上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滋陰降火。治腎陰不足,兩耳虛鳴,膿汁不幹者。

2.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30~50丸,空腹時用淡鹽湯送下。

2.5 摘錄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滋陰地黃丸

3.2 組成

熟地黃(姜汁浸、焙)4兩,山藥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牡丹皮(去皮)1兩半,澤瀉(去毛)1兩半,天門冬(去心)2兩,生地(酒洗)2兩,麥門冬(去心)2兩,知母(酒炒,去毛)2兩,貝母(去心)2兩,當歸(酒洗)2兩,山茱萸(酒蒸,去核)2兩,香附米(童便浸、炒)2兩。

3.3 主治

婦人經水不調,或不通,虛勞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發熱咳嗽,盜汗痰喘,壹切虛損瘦怯之病。

3.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鹽湯送下;痰吐,淡姜湯送下。

3.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4 《麻癥集成》卷四 4.1 方名

滋陰地黃丸

4.2 組成

熟地、柴胡、天冬、川連、甘草、生地、黃芩、玉竹、知母、當歸、江殼。

4.3 主治

麻癥血弱氣虛,不能養心,目赤。

5 《外科大成》卷三 5.1 方名

滋陰地黃丸

5.2 組成

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各等分。

5.3 主治

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5.4 滋陰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白滾湯下。

5.5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滋陰地黃丸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唇部

下唇。發癢不疼。腫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陰地黃丸。外以坎宮錠子壹錢。加銅青末五分。水調塗之。...

《審視瑤函》:[卷五運氣原證]內障

頭痛睛脹能食,日沒後兼天陰則昏暗,此癥亦可服滋陰地黃丸。熟地(八錢,焙)生地(酒制)當歸身(酒制)...

《雜病治例》:眼目

丸(白羊肝壹具,黃連末。)養陽東垣神效黃湯。滋陰地黃丸。二者兼治,東垣滋陰地黃丸。消翳膜方甘菊川椒...

《醫學正傳》:[卷之五]目病

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門冬瀉熱補氣,或用滋陰地黃丸最妙。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羌活、...

《證治準繩·類方》:[第七冊目]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