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代,毛澤東講“立誌”,立誌的過程,在他的心目中,相當程度上就是讀書。他當時幾乎有壹種要讀盡世間書的雄心壯誌,但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又提出壹個變通的法子:擇書。22歲那年,他還是壹個師範生,便在汗牛充棟的國學著述中,選出77種經、史、子、集,開列給朋友,說要有學問,必須讀完它們。
毛澤東在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皈依以後,對讀書的看法多多少少有了些變化。壹則是忙於實際的革命活動,“腦子不能入靜”,想讀書而不能。更重要的是,壹開始,毛澤東讀的書本,包括馬列的書籍,都沒有也不可能告訴人們:在中國,應該怎樣去搞革命。於是,在中央蘇區時期,他甚至提出壹個著名的口號“ 反對本本主義”。他那時花相當的精力去讀另壹本“無字之書”,即中國農村社會調查。正是在調查中,他對中國革命的道路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盡管那些批判毛澤東的人嘲笑他是“山溝溝裏的馬列主義”,但是,正是那些讀了大量書本的號稱“百分之百的馬列主義”者們,丟掉了壹個建在山溝溝裏的紅色國家。
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因此在中國革命的苦難歷程中,得出不要書本的結論,恰恰相反,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抵達延安後,他似乎是異乎尋常地提倡讀書,他自己也以參加革命以來從未有過的熱情和精力,廣收博求了壹大批馬列書籍,寫下大量批註,無疑為了從理論上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甩掉有人戴在他頭上的“山溝裏出不了真正的馬列主義”的帽子。隨後,他提倡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遺產,自己更是津津樂道於各種古籍,大體是在做著在理論研究上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工作。至於對中國***產黨的建設起了關鍵作用的延安整風運動,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實際上也是壹場別開生面的讀書運動。應該說,正是讀書和提倡讀書,使毛澤東在陜北的黃土高原的窯洞裏,走完了他成為中國革命無可爭疑的領袖的最後壹段歷程。這裏說的“領袖”的概念,不僅是政治的和軍事的,還是思想的和理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