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對於調養健身有重要作用。具體方法有穴位按摩、經絡按摩、反射區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裏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註意選擇恰當的方法,采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過刺激力量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方向的順逆,作用於經絡穴位,從而收到補或瀉的作用。
壹般說來,手法刺激力量強的為瀉,弱的為補;手法作用時間短的為瀉,長的為補;手法頻率快的為瀉,慢的為補;手法旋轉按逆時針方向的為瀉,按順時針方向的為補。
如胃痛,凡是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牽連到兩脅,胸悶致使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幹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證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采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饑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饑的胃陰不足胃痛,病證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采用補的手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是在人體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區進行揉按以治療疾病的壹種方法。
人體手掌與全身各部位存在著壹定的聯系,就像是人體的壹個縮影。說起手掌療法,它的起源要早於藥物療法,遠古時期,當天氣寒冷時,人就會本能地摩擦雙手以防凍傷;牙痛時,按壓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漸漸人們發現手部的某些部位,通過按壓可以起到壹定的治療作用,從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觀”。手掌的全息論與中醫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它根據生物的全息律,把內部組織器官縮影投射於手上,即全息反應區,這些區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臟腑的形狀,雖各不相同,但都是壹個小區域而不是壹個點,通過反射區刺激,可以對相應的臟腑進行調整,既保健又可治療疾病。現代科學研究進壹步證明了刺激反射區,對相應臟腑有調理作用,但要達到預期療效,需要持之以恒。還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癥須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癥的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區:胃、脾、腸、胰、肝膽。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鐘;或用點按法壹按壹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鐘。
(2)十二指腸炎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鐘;或用點按法壹按壹放反復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腸潰瘍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
做法:用拇指點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鐘。和緩有力,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2~3周為1療程。
(4)胃腸功能紊亂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肝膽調節、下腹調節、胰、腦。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應反射區,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鐘;或用點按法壹按壹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鐘。再按揉心、腦垂體反射區。每天按摩2次,7日為1療程。
(5)胃癌
反射區:食管、胃、脾、胰、肝、腰腎、腸、癌帶區、淋巴免疫區。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鐘;或用點按法壹按壹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鐘。
足反射區按摩療法
足部反射區療法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我國古籍中曾有“壹觀趾法”、“足心道”的記載。常言道:“樹枯根先死,人老腳先衰”,可見,我國古今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重視足部的鍛煉。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機理就是以對反射區的良性刺激,而達到調整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作用,使體內產生自愈力。所以對多數反射區來說刺激強壹點,痛感重壹點,效果就較好,不痛則無效果。對骨骼系統的疾病治療,必須用強刺激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嚴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反射區、肝臟病患者的肝臟反射區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經反射區,力度就應減弱,按摩處只要有輕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補、瀉兩種手法,按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對實證、體質較好的患者,力度可適當加大,采用強刺激手法;而對心臟病等虛證及老年人、兒童、女性和體弱者則用弱刺激手法,延長療程,使患者的內部機能逐漸恢復。還有,對敏感性強的反射區力量不能過大,而對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區應適當加大力度。總之,要區別對待。
中醫認為慢性胃病的病變在胃,與肝脾二臟關系密切,若采用足部反射按摩療法治療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區
腎、輸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腸、大腦、食管、小腸等反射區。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壓胃、十二指腸、大腦、肝、脾反射區30~50次;用指刮壓輸尿管、直腸、小腸30~50次,力度適中。
(3)按摩時間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為1療程。
摩腹療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於腹部,腕關節及前臂協同配合,做環形旋轉摩動。可用壹指或中間三指的指腹摩動,也可用掌面摩動。用指腹摩動的叫指摩法,用掌面摩動的叫掌摩法。
摩腹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伸直,指或掌著力於摩動部位,進行摩動。按摩的動作不能過急,也不宜過緩,註意輕重適宜,和緩協調,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時刺激某個點,即用指腹在某個穴位上摩動,如摩天樞,用指腹在臍旁2寸(這裏說的是針灸術語,不是壹般的長度單位,具體見有關專業書籍,下同)處的天樞穴上摩動,以冀收到針刺天樞穴能達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動整個腹部,通常先在臍部摩動數次,然後邊摩動邊向外擴大;然後做反方向按摩,從外向內,邊摩動邊向內收縮,至臍部為止。
摩腹的同時,通常配合采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強和強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腸,能使大便通暢,腸中積滯及時排出。引起疾病,影響健康,促進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於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說得好:腸中常清,可得長生。
摩腹還有助於祛積滯,清除體內毒素。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四腳爬行發展到直立行走,從力學角度講,內臟容易下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腸、小腸漸漸失去彈性,或形成皺襞,或扭曲松弛。當大腸變松弛後,腸壁上會形成大量的皺褶,皺褶又成為袋狀的窩(憩室),糞便積在這裏,往往形成宿便。因為宿便在憩室內,壹般情況下不易排出,累積在腸內,引起腐敗發酵,有害物質經大腸壁吸收進入血液,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仍要註意祛除宿便及積滯。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對養生醫學曾做出重要的貢獻。他的壹個著名觀點就是“倒倉論”。“倒倉論”的著眼點在於祛除腸中積滯。摩腹通過各種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陳致新,不使滯留。祛除了體內積滯留毒,新陳代謝會更旺盛,機體也就更有活力,這對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來說,都會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闌尾、子宮、卵巢等臟器。這些臟腑器官在體內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系,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尤其是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關系最為密切。摩腹通過對這些臟腑器官的刺激,能調節臟腑功能,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