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說沒矛盾為什麽?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說沒矛盾為什麽?

王維《鳥鳴澗》詩雲:「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意境優美,沒有難字,易讀易懂,所以舊時註家往往不著壹字,而又壹向被選來供兒童學習,背誦。我很小的時候就念過這首詩,當時並不大懂,也不覺得不懂,就那麼糊裏糊塗興高采烈地背得滾瓜爛熟。幾十年匆匆過去,就是到現在,也不敢說就很懂了。這首詩實在有點怪,只能做些猜測和假設。詩裏寫到「春山」、「春澗」,那麼肯定是寫春夜的了;而第壹句卻道是「人閑桂花落」,桂花是秋天開的花,「桂花落」當然更在秋天。壹首寫春山夜景的詩為什麼第壹句卻去談秋天的情形呢?這有兩種可能:其壹,唐朝的桂花同現在的不同,花開花落都在春天,所以詩裏這麼寫。其二,「人閑桂花落」壹句另有奧妙,不宜作壹般的理解。請教過研究植物學的專家,回答是:古今的物候雖然有變遷,但桂花的開落由春徂秋,沒有聽說過。再研究吧。看來此路不通。曾經有學者指出,這裏的「桂花」指月光,意謂月光照亮了大地。這個說法不大容易理解。不錯,月亮裏是有壹棵神奇的桂花樹,犯了錯誤在那裏勞動改造的吳剛伐之不倒,所以詩人們或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或說「吳剛捧出桂花酒」;但從來不曾有人說過桂花代表月光、「桂花落」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的。何況下面還有壹句「月出驚山鳥」,如果詩裏壹開始月光就照亮了大地,那下文的山鳥也就不會忽然被驚動了。在壹首很短的詩裏重復地寫同壹個意思,決非王維的作派。看來,桂花還是那個桂花。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桂花很香,卻又很小很小,「桂花落」壹般來說是很難感覺得到的;但是像王維這樣的富貴閑人、藝術大家那就不同了,他能夠感覺到,他的心同自然界完全相通,特別地氣定神閑,有著超常的聽覺和視覺。何況周圍的環境也安靜極了。任何輕微細小的變化,在春夜寂靜的空山裏都是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壹個事件,月亮出來、山鳥驚鳴更是特大事件。王維喜歡這樣靜謐的境界。我們今天生活在車馬喧、人聲雜的城市裏,感覺已經很遲鈍了;也非遲鈍壹點不可,否則簡直難以存活下去。王維在藍田有他的輞川別墅,他的耳根清凈之福,是今天難以想像的。他的壹些闊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級別墅。《鳥鳴澗》正是他那著名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壹,雲溪別墅同樣幽靜美好之至。也許有人會問,照這麼說詩的境界固然是虛靜芬芳高妙之至了,但其如春與秋的矛盾何?我想王維可能有兩種解釋:壹則可以說,詩的第壹句只是說閑人耳朵靈,即使是桂花落地也頗有所聞,這同季節無關。二則更乾脆的說,管他什麼春夏與秋冬呢,在我的畫裏,各種不同時令的花卉可以同時開放,雪景中也照樣有繁茂的芭蕉,這又有何不可,要的是這個意境!王維畫的真跡,我們現在看不到了,宋人沈括是看到過的,並有收藏,他介紹說:「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壹景。余家所藏摩詰《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難可與俗人論也」(《夢溪筆談》卷十七)。讀王維此詩,大約有必要拿這段話來墊底。